在政策理论研究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开篇就讲到,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从逻辑上来说,政策理论研究既是工作实践、日常调研的酝酿、深化和成果体现,又是决策谋划的起点、执行落实的基础,在工作“全链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作为市级部门,承担着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在贯彻落实中统筹协调、与上下级联动共进的角色,加强政策理论研究、从而服务科学决策可以说是少不了的“必修课”。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局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政策理论研究工作,近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构建了具有特色的政策体系,不少做法在全国、全省产生深远影响;再往前追溯,我们在全国较早地在××等领域开展先行探索,为全国性立法提供了一些经验。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一是构建了“以上率下+全体跟进”的调研格局。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身体力行,建立了中心组学习计划、重点调研、交流宣讲等制度,着力推动同频共振学习调研格局的形成。中心组成员带头,围绕解决制约事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带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加大调研工作培训交流,让优秀论文作者上台讲心得、讲体会,邀请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阐述形势、传授技巧等,开拓干部视野、浓厚研究氛围。二是实施了“常态化+集中式”的研究模式。除每年制定由中心组成员领衔的年度重点调研课题计划外,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大学习调研大抓落实、“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等活动中开展专题式调研,全体班子成员就研究心得、下步对策开展集体讨论,在共同学习中互相交流、碰撞、激发,最终形成共识。三是打造了“系统内+系统外”的研究力量。重视系统内调研活动的同时,通过购买服务、课题合作等,引入高校专家、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力量开展××领域调查研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整合资源,借助“外脑”形成政策研究的乘数效应。邀请政府研究部门、社科院、高校等系统外专家参与论文评审,一方面有利于从不同视角审视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宣传推广工作。四是形成了“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调研推动,在决策酝酿、政策草拟、执行落实中注重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分析研判、校准决策偏差,保障工作顺利推进。如在××出台前,调研学习先进城市经验;实施中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边干边学边研究,出台“1+11”配套政策,并根据基层实践中碰到的难点、堵点,召开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的全市工作推进会,及时对疑难工作进行推动、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决策的落细落实。决策决定着事业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政策研究意义重大,需要制度、能力、作风、保障“共同给力”。在工作中我们形成的粗浅体会有:第一,坚持正确方向,校准政策研究的“指南针”。任何工作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政策研究作为决策的前提,首先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工作是党委政府关心关爱、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指导思想上,政策研究必须把坚定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政策研究所服务的决策方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省委、市委部署同向而行。如全国、全省会议召开以后,我们闻令而动,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形势背景、提出贯彻落实建议,并密切关注省委省政府文件出台情况,在全省较早地出台了意见、高规格召开了会议。其次是要坚持正确的选题方向。传递时代信息、把握需求脉搏、回应群众呼声,是政策理论研究的价值所在。实践中我们经常考虑的角度有:紧贴领导决策选题。时刻站在“参谋”的位置上去思考“司令员”所想的问题,时刻关注党委政府的指示、决议、报告中传递战略性、宏观性信息,努力做到与党委政府决策在思路上共振、在时机上吻合、在意向上趋同、在需求上贴近。聚焦群众需求选题。“问问家长里短事、听听街头巷尾言”,在了解社情民意中搞清楚群众想什么、急什么、要什么,读懂群众的心,确保选题体现群众意愿、反映群众利益。聚焦短板选题。围绕长期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