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三年多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情况,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以更有力举措深化“放管服”,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是政府的自身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有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十八届二中全会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关键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我们牢牢扭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先是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去年又将优化服务纳入其中,“放管服”三管齐下、协同推进,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合力攻坚,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部门各类审批达1700多项,投资创业和群众办事门槛多,审批过程手续繁、收费高、周期长、效率低,这不仅严重抑制市场活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还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企业和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为此,我们提出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向市场和社会放权,郑重承诺本届政府要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三分之一以上。三年多来,经过不懈努力,国务院部门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18项,占原有审批事项的36%,本届政府承诺的目标提前超额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连续两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数量累计减少约76%,95%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改为网上备案管理。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工商登记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前置审批精简85%,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人和企业资质资格认定事项压减44%。加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砍掉了大部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取消、停征、减免一大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据测算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中央政府定价项目减少80%,中央对地方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一半以上。在放权的同时,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针对群众期盼优化公共服务。各地在承接上级下放权限的同时,积极推进本层级的“放管服”改革,多数省份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左右,有的达到70%。这一系列改革,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也为廉政“强了身”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特别是推动了新动能加快成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空前高涨,新增市场主体持续快速增长,去年至今全国平均每天新增4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企业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我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市场准入和运行的制度成本大幅降低,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世界银行发布报告近两年中国内地的营商便利度在全球的排名每年提升6个位次。这几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内传统动能减弱的情况下和“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我们没有搞强刺激,而是坚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先手棋”和“当头炮”,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市场的潜力和活力。我国经济运行之所以保持在合理区间,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三年超过1300万人,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放管服”改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一些该管的却没有管或没有管住、管好,转职能、提效能还有很大空间。从简政放权方面看该放的权有些还没有放,一些已出台的放权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地。比如,投资领域审批虽经压缩,但各种审批“要件”、程序、环节等还是繁多,审批时间还是比较长,有的审批只是由“万里长征”变成了“千里长征”。各种证照包括职业资格认定和行业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