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汇报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1、夯实粮食安全生产。全区135.45万亩小麦,其中一类苗面积94.27万亩,占69.6%;二类苗36.85万亩,占27.2%;三类苗4.33万亩,占3.2%。截止3月底,全区已追肥35万亩,普追一遍拔节肥,开展化除110万亩,病虫防治60万亩。目前,我区小麦已进入拔节期,小麦苗情总体上好于去年同期。2、实施春季农资打假助春耕活动。第一季度出动农业执法人员456人次,出动执法车辆96车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检查农资及兽药饲料等生产经营单位662家次,处理各类群众投诉及市长热线25起。立案9件,其中:种子3件、肥料1件、生猪屠宰2件、动物检疫2件、非法捕捞1件,上缴国库罚没款14余万元。3.落实春季蔬菜生产及绿色食品认证检测工作。第一季度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其中露地蔬菜面积3万亩,设施蔬菜面积20万亩,完成全年“三品一标”认证20个,4家经营主体12个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环境和产品已通过检测机构检验且申报材料已报至省绿办。完成农产品质量检测任务,其中蔬菜检测14843个样品、畜禽类检测4451个样品、水产类检测2783个样品、其他农产品检测9个样品,合计22086个样品,检测合格率100%。4.扎实推进朝天椒种植工作。截至3月底,朝天椒育苗面积已达到20万亩,《xx区2022年发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推进乡村振兴扶持意见》已经印发至各乡镇,拟创建21个朝天椒高标准示范片和1个朝天椒新品种展示基地。5、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2022年高标准农田16万亩项目设计工作已完成市、区两级评审。根据市级评审意见,两家设计单位对规划设计文本进行修改后,3月24日,区农发中心组织专家进行区级二次评审。目前已完成设计工作,并通过了市级评审。6、摸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数。通过走访和电话了解等方式,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带头人以及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进行摸排2022年培训需求,最终确定2022年我区培训需求为培训60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500人(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100人、特色产业发展带头人100人、农村创新创业人员100人、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200人);技能服务型50人(农机手50人);其他50人(高素质女农民50人)。7、扎实推进农业双招双引及农产品加工工作。完成全省绿色食品双招双引项目清单28个,其中在建9个,新建13个,洽谈2个,谋划1个,续建3个。全区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09家,农产品加工产值预计累计完成73.6亿元,累计增速11.5%;xx区中药材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值累计完成58.5亿元,累计增速12.1%。8、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了以村庄清洁行动为重点,立足村庄“五清一改”、乡村道路清扫保洁、沿线周边环境、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等工作。加大对乡镇垃圾转运不及时,垃圾桶外溢,随处乱扔垃圾现象督查目前,共转运生活垃圾4620车次,共计29740.07吨,其中乡镇转运1569车次,计10133.07吨。9、有序推进改厕和美丽乡村工作。我区2022年区级新建改厕任务数,总计4496户。目前,已完成2022年改厕约350户。我区2021年度10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项目为村庄整治提升类项目,目前已完成总体进度约82%,村庄自建房等项目已实施完成。二、存在问题(一)农村产业发展层次仍待提升。主导产业不优不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化肥、农膜、农药等农用物资价格有所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高,影响农民投资。受新冠肺炎影响,农民收入增幅放缓,影响农民对春耕生产的投入。小麦病虫害重发生趋势明显,尤其赤霉病大流行风险高,影响小麦生产。春耕生产劳动力缺乏。目前农村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在种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了春耕生产技术措施落实的难度。(二)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仍待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也不平衡,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三)长效管理机制亟待建立。一是改厕进展缓慢。区级改厕方案已经下发二十来天,个别乡镇还没进行改厕项目施工。二是改厕质量不高。部分乡镇要求不严,监管不力,培训不到位,致使改厕施工人员偷工减料,使用的沙子、水泥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