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工作】提升网络环境下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网络作为信息载体和舆论平台是一把“双刃剑”,若运用得当,能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反之则会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向恶性发展。为此,政府要科学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强道德自律;强化网络阵地建设,弘扬主流旋律。网络;政府;群体性事件;主流旋律在互联网环境下,网民在网络上表达的关于某一事项的各种不同看法,以及由此形成的舆情传播,对于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发展和平息有很大的影响。网络在群体性事件应对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起着积极作用,能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具有负面效应,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扩大升级。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科学应对群体性事件,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现实课题。一、网络传播的时代特征(一)即时性。传统的大众媒介是“定时传递”媒介,存在着传播时差。报纸使用纸质媒介传递信息,绝大多数以“日”对信息进行更新,且传播速度受交通手段和发行环节影响。广播电视采用无线电磁信号的形式传递信息,由于需要事先制作,只能以“时”或“分”更新信息,且传播范围受信号传输覆盖面的限制。而网络是“即时传递”媒介,传播时效性非常强。网络是通过光纤通讯线路传递信息,光纤传递数字信号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瞬间能到达世界的任何角落。对于最新发生的事情,网络能够以“秒”甚至“微秒”的速度对信息进行更新和修改,使得信息间的缝隙极小。(二)开放性。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媒介,不属于某一家具体的传媒机构。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使得信息能够实现共享,无论组织还是个人,都不可能完全垄断信息的传播渠道。网络为网民表达个人意见提供了便利,每一个网民,无论其身份、职业、政治背景、信仰或党派团体,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不受过多限制地发表意见、观点,自由表达利益诉求。正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任何一条信息一旦在网上生成、传播,加之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能瞬间引爆网友神经,引起网友热议、围观甚至人肉搜索,迅速上升为公共热点话题,放大效应和聚焦效应随之产生。(三)互动性。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单向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而在网络传播中,信息是立体式的传播,是“点对点”的传播。在这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传送者和接收者双方的角色可以实现实时互换,双方地位是平等的。传送者和接收者双方能够进行信息的互动交流,破除了话语权的垄断,变传统的“一种声音”为“多种声音”。正是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互动性,网民们对于同一起事件的许多不同意见,通过频繁的实时交流互动,很容易达成共识,产生相同的思想感情和意愿,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较大声势的网络舆情。(四)跨域性。传统的大众媒介具有地域性,信息传播半径有限,在这种语境下,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大多数只是这个地方区域内的人知晓。而网络传播具有跨域性,网上无国界。网络传播的跨域性很容易抹杀事件的地域性,扩大传播范围。地域上的零距离,加上网络传播的特有结构,影响了人们的判断,很多人搞不清楚有些事件是属于局域性的事件还是全球性的事件。一个地方临时发生的事件只要传到网上,马上就能传播到国内外,在全球迅速产生影响。(五)虚拟性。正是由于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产生了网民身份的匿名性,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每个网民都能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这种“隐身效应”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促进网民个性全面发展,推动网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话题讨论,积极参政议政;另一方面又带来了负面影响,往往容易使网民丧失社会责任感,削弱自我控制能力,在缺乏监管或监管不力的情况下,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挑起各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二、网络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互联网作为信息载体和舆论平台,对群体性事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若运用得当,能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反之则会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向恶性发展。网络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