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材料:实施粮油“三品”工程提升行动推进粮油产业全链条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市*县是全国粮食主产县、全国油料大县,近年来,该县抓紧抓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一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以20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为抓手,深入实施以粮油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为引领的“三品”工程提升行动,全力助推粮油产业转型升级与全产业链发展。2023年上半年,*县实现油料总产连续六年全省第一、粮食总产连续四年全省前三,成功入选“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粮油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0亿元。一、实施品种培优行动,夯实粮油产业底部支撑。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粮油种业创新体系。一是校企联合攻关,智造种业“芯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依托油菜种业科研试验园,吸引*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和国豪种业、*邦种业、台沃种业等龙头企业入驻,创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集成创新”种业攻关联合体,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方式开展品种选育、育种攻关、成果转化等研究,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种业自主创新高地,为粮油发展插上科技创新翅膀。截至目前,每年可繁育新品种2—5个,推进新品种繁制17个。二是建好制种基地,夯实种业“基石”。探索由政府牵头、企业主体、院校参与的“一年两季、三方共建、四方受益”模式,高标准建设粮油制种基地。由企业引入科研试验园选育新品种,制种基地农户、合作社等当地种粮主体代为繁制,实现一年内油菜和水稻两季制种,政府、企业、院校、种粮主体四方收益。目前全县粮油制种基地突破6万亩,粮油作物制种突破1000万公斤,县域内良种覆盖率超98%,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两系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和全国唯一的工业专用高芥酸油菜制种基地。三是扶优育种企业,打造*种“头雁”。出台《*县种业强县实施意见》,设立“县级财政种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支持县内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新品种成果转化基地,鼓励种业龙头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精准对接推广优质专用品种,构建起以大型种业集团为龙头、以“专精特”种业企业为支撑、以服务型种业企业为配套的企业集群。截至目前,全县种业产业化联合体已链接3家科研院校、13家种业企业、41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二、实施品质提升行动,推动粮油产业提质扩量。坚持走扩面增产、绿色生态、全链融合发展之路,紧盯“粮袋子”“油瓶子”,2023年油菜、水稻播面突破68万亩、39万亩,稻油轮作达35万亩以上。一是发展订单农业,提高粮油产值。发挥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链接工农、沟通城乡、衔接产销的天然纽带和利益传导作用,创新“加工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专用原料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培育种粮新型经营主体1407户。构建“农资订单”和“产品订单”体系,推动粮油生产主体“种、肥、药、机、技”按需购买订单化,企业按需生产订单化,建成以台沃粮油产业化联合体为代表的*粮油产业集群,全力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2022年,县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123.6亿元。二是强化全链服务,提高粮食品质。依托数字农业信息资源平台,推动“粮油制种物联网+病虫害测报站+线上托托服务”三级网络融合互联,实现制种区域上图入库、病虫害实时监测、生产社会化服务等信息数字化管理。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耕地流转及机耕机收托管培训等组织服务,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基地病虫害科学防治、耕地质量提升、轻简化栽培等服务,全县社会化环节服务面积突破250万亩。三是推广生态技术,提高绿色含量。依托移动网络与基地环控设备,实现土壤酸碱度、大气温湿度、水肥使用产品采收到生产加工全链条数据信息直连共享。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智能水肥一体化、缓控施肥等化肥减量技术,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和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6年“双减”,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