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工作】增强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摘要: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的“折射”,是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交织的特殊场域,网络空间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体现为政治凝聚力、精神凝聚力和发展凝聚力。增强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需要树立符号性、交互性、价值性和主体性四种思维,把握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理论生产与实践生产、个体自由与价值共识、集体主体与个体主体四个方面的统一关系。关键词: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主要内容一、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再认识(一)网络空间作为阶级意识形态的“现实投射”(二)网络空间作为多元意识形态的“文化渗透”(三)网络空间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有限规制”二、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解构(一)政治凝聚力:对意识形态方向的引领(二)精神凝聚力:对意识形态文化的引领(三)发展凝聚力:对意识形态力量上的引领三、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发展的四种思维(一)符号性思维(二)交互性思维(三)价值性思维(四)主体性思维意识形态是我党历来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意识形态绝不仅是“观念的科学”,还是自然、社会、文化的综合体。从意识形态的生产机制来看,网络的发展助推了这种作为观念的科学生产、传播和应用。习近平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力和水平,关乎一个执政党能不能过互联网这关,是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厘清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内在逻辑关系,强化党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对于网络社会国家治理意义重大。一、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再认识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认为:“马克思之所以是马克思,是因为他建立了一种历史理论和哲学,区分了意识形态和科学。”[2]意识形态从本质上体现为一种“观念的科学”,是人的内心活动、价值观念在现实世界的外在表现,能够为人们所感知并且反作用于人的生活世界。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是网络社会发生和发展以后产生的一种网络场域内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基于网络的空间开展。网络空间已成为再造社会与政治、经济与文化、法律与道德等秩序的场域,也是当今世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斗争和角逐的场域。1.网络空间作为阶级意识形态的“现实投射”从当今世界意识形态结构体系构成上看主要有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两种形态,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共同构成多元的意识形态内容体系。从阶级意识形态的视角看,网络社会形态如何变化,本质上都是现实社会形态的“投射”。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内在统一性。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性质的意识形态。无论内容形式如何变化,意识形态的这种根本属性依然会体现在网络空间中,也就是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阶级意志的体现。在我们国家搞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也符合全国、全党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从符号的视角来解构意识形态,现实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丰富,包括政治思想、法律与道德、文学艺术等。这些意识形态的表现物体现出一种作为物的社会文化功能,即所谓语言符号功能。意识形态的产生有生产者、传播者和行动者等多个角色组成。国家、主流媒体和民众会扮演多重角色,他们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方式和载体,不仅仅体现国家、社会、民众的行动本身,更包涵意识形态生产者使用者的价值、身份、生活喜好等。现实空间的意识形态内容,实实在在地反映到了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应用的规则以及对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的处理方法和原则应当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总体要求。2.网络空间作为多元意识形态的“文化渗透”开放的社会必然存在多元的意识形态,并且相互之间存在斗争和角逐。阿尔都塞把社会分成三个形态,分别是“一种基本的经济活动、一种政治组织和一些意识形态形式(宗教、伦理、哲学等)”[4]阿尔都塞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