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现场不写稿——从一篇讲话稿的起草和修改谈开来不到现场不写稿——从一篇讲话稿的起草和修改谈开来成文前不久,我们单位就某一重要专项工作召开现场推进会。现场推进会,自然要到现场去开,会议现场是我市所辖的一个县,距离市区约有120公里。这次会议,采用先考察、后座谈的方式,一共安排了x个实地考察点;考察结束后,与会人员先坐下来听汇报、作交流,再由我代表会议主办方就推进工作作讲话。会期整整一天,实地考察主要安排在上午进行,我的讲话安排在下午,中午照常有两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尽管会前我已经对下级同事代拟的讲话稿作了大幅修改,中午还是争分夺秒,结合考察中的所见所闻,对讲话稿作了再次修改,重在增强针对性和现场感。座谈交流的时候,我边听边记边思考,又把一些有用的信息融入讲话稿,对听到的意见建议作了适当呼应。经过三轮修改,代拟稿完全变了样。考虑到这篇稿子的修改颇具典型性,我按照打一仗总结一次的习惯,会后及时组织参与文稿起草的同志进行了写作复盘。复盘一开始,我就问起草组的同志,在动笔起草这篇稿子之前,你们当中有谁预先把x个考察点走过一遍?结果不出我所料,尽管这是写好稿子的基本功课和必备条件,而且会议筹备时间包括写稿的时间是充足的,但在场的同志没有一个人做到。我想,这种闭门造稿的现象,恐怕不是特例、个案,暴露出“作风不实,文风必虚”这个机关文稿写作的通病,必须从转变观念、建立制度抓起,以正本清源之法彻底断掉“文风虚浮病”的病根。于是,我先是就“不到现场不写稿”给起草组的同志上了一堂案例课,进而把这一原则固化于制,作为本单位机关文稿起草工作的一项通则,要求同事们认真践行。不到现场不写稿,据说这是人民日报记者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也是写好新闻稿件的金科玉律。我认为,这对于撰写机关文稿同样适用,应当作为写手们转作风、改文风的一条硬杠杠。为什么?下面结合这次改稿的过程作个简要分析。第一,不到现场写不出。我们撰写机关文稿,常常是“关起门来当领导”,但“关门只在动笔时”,动笔之前必须敞开门、走出门,到基层去摸情况、挖素材,到现场去做功课、找感觉,到群众中去问关切、听期盼,否则既打不开写作思路,又掌握不了真实情况,更写不出内容鲜活、务实管用的好稿子。就拿我修改的这篇讲话稿来说,代拟稿在我手上过不了关,原因有很多,其实仅凭写稿子的同志没去过现场这一条就足够了。撰写现场会的讲话稿却不到现场,任你相关业务多熟、文字水平多高,在“写”上花了多少心思、动了多少脑筋、下了多少功夫,写出来的都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稿子,因为不抓住花期、趁着晨曦去田野里采撷,就不可能得到沾着露珠、透着清香的鲜花,“闭门稿”要么是蔫了吧唧、失去灵性的干花,要么是人工所造、毫无生命力的假花。第二,不到现场写不准。撰写机关文稿,摸清情况是前提,找准问题是关键,提出对策是根本。要做到做好这三点,必须深入实地、深入实践、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而这样那样的现场,既是实地的前线,又是实践的前沿、实际的前哨,理应成为调研的前站。即使到了现场,如果作风不实、深入不够、眼力不足,都不一定能摸清情况、找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不到现场就更加不可能。以我修改的这篇讲话稿为例,我所作的修改,很大程度上是补充在考察现场亲眼看到的情况、亲耳听到的反映以及由此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不到现场去看一看、到实地去听一听,对于讲什么、怎么讲,我心里既没有数也不托底;没有现场生发出来的真情实感,讲出来的话不可能有感染力。如果不管别人写了什么,只管照着稿子念、硬着头皮讲,这对工作是极不负责的,也不会有好的会议效果。第三,不到现场写不深。机关文稿的深度主要体现为对所写事项认识的深度、对工作规律研究把握的深度。拟稿人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细节看出端倪,从所做的工作中总结出规律性认识,并用精准的表达落成文字,这样的文稿才有深度。机关文稿的所写所讲,源于所谋所做、所见所闻,发于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思想要有深度,必须植根实践。只有以鲜活的经验、现实的问题为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