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眉山之行”悟乡村“建设之道”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眉山考察。在眉山,他看了一个村、一座祠,从传统到现代,从农田到心田,巴山蜀水深情诉说着“一处美”向“一片美”、“外在美”向“内在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的“眉山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驻村干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应汲取“眉山经验”,践行“眉山精神”,在神州大地上谱写出一个又一个“眉山故事”。万里山河起宏图,立鸿鹄之志。川妹子刘超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四川眉山老家,2021年8月,她怀揣着振兴家乡的志向,来到永丰村担任第一书记,以“第一”的志向,打造“第一”农田。驻村干部应树立建设好“万里山河”的志向,有“志”可“行千万里”,要以野蛮生长的“生命力”,成为乡村规划的“智多星”、基层治理的“千手人”、产业发展的“火车头”,科学制定乡村发展“作战图”,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金钥匙”,不仅要给农村“输血”,还要让农村“造血”,以“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栽好可持续发展的“摇钱树”,坚决把“返贫因子”扼杀在“摇篮”里,以“雄赳赳、气昂昂”的姿态带领乡亲们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千磨万击还坚劲,展骐骥之跃。眉山发展“壮景”,非一日所绘;骐骥行千里,非一日之功。乡村振兴征途如虹、气吞山河,“三农”事业道阻且长、山高水远,时代呼唤驻村干部应磨炼顽强意志,踔厉奋发、扎实笃行,将青春镌刻在高山原野、荒漠戈壁、海岛边疆,将心血倾注在设施建设、社会治理、民生保障,在实践中练好“基本功”,在矛盾中砥砺“少年心”。要“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察民情、知民意、抓落实,切勿“快餐式”入户、“隔心式”访谈、“太极式”落实,摒弃急功近利、得过且过的不良心态,也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消极想法,要以久久为功的姿态答好“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乡村振兴“考卷”,不做花拳绣腿的“数字政绩”,要做造福一方的“民心政绩”。一片冰心在玉壶,履獬豸之忠。眉山之行,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三苏祠。在《从政杂谈》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苏轼名言“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以此强调要“不为一时议论所动,不为一时扬抑所惑”。驻村干部要在实现乡村振兴宏伟蓝图中做到端正心态,忠于正道。要以“官仓鼠”为鉴,省不足,以“莲”为镜,正己身,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定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擦亮明辨是非的“慧眼”,锤炼正气凛然的“脊梁”,把心思花在“农事”与“民事”上,多交风清气正的“良友”,不交歪门邪道的“损友”,避免沾染“铜臭味”“资本味”,在建设乡村的埋首苦干中奋力散发“泥土味”“汗水味”“人情味”,真正将乡村振兴“驻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中。以张弛有“度”助乡村振兴英才辈出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先后考察了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三苏祠,了解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推动乡村振兴、做好疫情防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追随总书记的四川眉山考察的足迹,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欣欣向荣的乡村面貌,离不开党领导下的广大基层干部。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党员干部团结带领更多同志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张弛有“度”,助力乡村振兴英才辈出。提升选人用人的“精度”。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的振兴,没有一批素质过硬的人才作引领,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让那些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行动上有担当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大力选拔使用那些在推进脱贫攻坚、统筹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让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第一线。要突出专业化用人导向,根据每名党员干部的专业特长,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做到人岗相适、才尽其用。加快素质提升的“速度”。进入新时代,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虽然有了较大提升,但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如果一味靠过去的经验和思维干,以按部就班的方式去干工作,往往是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