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动员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以“沉浸式”动员开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重要论断的再对标,更是对全县党员干部发出的“作风攻坚动员令”。此刻,我想先带大家看一组数据:过去十年,全县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17起,处理302人,其中科级干部占比41%;去年群众信访中,涉及干部作风问题的仍占28%。这些数字警示我们:作风问题树倒根存,必须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持续擦亮八项规定这张“金色名片”。一、回望十年:从“徙木立信”到“蔚然成风”,深刻领悟作风建设的政治密码同志们,中央八项规定不是“稻草人”,而是“紧箍咒”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风”。记得2012年冬天,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考察,住16平米房间、吃农家菜,全党由此掀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浪潮。十年间,从“舌尖上的浪费”到“车轮上的腐败”,从“会所里的歪风”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全县累计压缩“三公”经费1.2亿元,清理超标办公用房3200平方米,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关停政务APP17个。这些变化,本质上是我们党“窑洞对”的新时代答卷——以作风之变赢得民心所向。对标“两个维护”,必须清醒认识,八项规定不仅是纪律要求,更是政治标尺。去年省委巡视发现,个别乡镇“迎检台账”比“民生账本”厚,“留痕管理”比“实绩管理”重,表面是作风问题,根子是政治站位不高。我们要深刻领悟,中央八项规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是“两个确立”的具体检验,必须把“严”的基调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紧扣“国之大者”,必须深度把握,作风建设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比如,在去年的乡村振兴考核中,我县因个别干部“数据造假”被通报,直接影响省级先进县创建。这警示我们:干部作风不实,再好的政策都会“打水漂”。当前,我县正处于“撤县设区”关键期,项目建设、征地拆迁、民生改善等硬仗在前,更需要以过硬作风保障“国之大者”落地生根。二、刀刃向内:从“旁观者”到“局中人”,清醒正视作风顽疾的现实病灶刚才播放的警示教育片《破戒》,原型就是我县某镇原党委书记张某。他从一顿“接风宴”开始,一步步滑向违纪深渊,最终被留置。这不是个例!结合前期调研,我县作风问题呈现“三新三旧”特征:“老问题”穿上“新马甲”。有的干部“不吃公款吃老板”,在隐蔽场所搞“一桌餐”;有的“不收现金收电子券”,通过微商代购变相收礼;去年查处的某医院院长,竟用“医疗耗材供应商”的购物卡为女儿办婚宴。“中梗阻”变成“软钉子”。县直部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现象仍存,某企业反映,办理施工许可跑了12趟,盖章27个,耗时58天。基层干部吐槽:“上级‘责任状’满天飞,村级‘万能章’年年盖,迎检台账‘一厚摞’,群众实事‘半件无’。”“微权力”滋生“大任性”。个别村干部虚报冒领低保金,私自处置集体资产;去年查处的某村支书,借旧村改造之机,违规为亲属多占安置房3套。这些“蝇贪”虽小,却直接啃食群众获得感。同志们,这些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上周我暗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发现3个窗口工作人员上班刷短视频;某村党群服务中心,“值班表”写着“全员在岗”,实际空无一人。作风问题无小事,群众眼里看的是干部,心里记的是党恩。我们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向这些顽疾开刀!三、靶向发力:从“学思用”到“知信行”,精准把握学习教育的实践落点这次学习教育,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县委决定开展“五查五改”专项行动,具体要做到“五个贯穿始终”:一是把“深学细悟”贯穿始终,筑牢信仰之基。创新“晨读15分钟”制度,每天班前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县直部门“一把手”轮流领学;开展“重走总书记调研路”活动,组织科级干部到2013年总书记视察过的红星村现场感悟“半条棉被”的作风真谛;编印《身边的警示》案例手册,收录本县32起典型案例,用“乡土教材”敲响警钟。二是把“刀刃向己”贯穿始终,根治顽疾之痛。推行“作风体检”三级联查:县委巡察组“点穴查”、纪委监委“交叉查”、群众代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