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在市财政局机关2024年宪法宣传周活动上的党课报告:弘扬宪法精神,依法为民理财同志们: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部门肩负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重要职责使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局党组决定开展这次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主要目的就是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弘扬宪法精神,依法为民理财,推动我市财政法治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财政保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深刻认识宪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宪法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是国家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xxxx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进行了x次修改,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力推动和加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二)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原则、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重要内容,确立了一系列重大政治原则和制度,构建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他法律法规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精神、原则和制度的具体化,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可以说,宪法是母法,其他法律法规是子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三)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它确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充分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它规范了国家权力的运行,通过对国家机构的设置、职权划分等规定,防止权力滥用,保障了国家权力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它维护了国家法制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二、准确把握宪法精神的核心要义宪法精神内涵丰富,涵盖了多个重要方面,其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宪法得到全面贯彻实施,才能保证国家法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人民主体地位。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明确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宪法保障公民的平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基本权利,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人民主体地位。(三)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宪法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其中,这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重大里程碑。它要求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等,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权力制约与监督。为了防止权力腐败和滥用,保障国家权力依法正确行使,宪法确立了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原则和制度。通过对立法权、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