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工作汇报近年来,我县聚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不断深化常规教研、教师教学素养提升、教学共同体建设、评价机制改革,推动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跨越提升。近年来,全县中考、高考成绩持续位居全市第一方阵,其中中考成绩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两名,城乡之间教学质量差距持续缩小。一、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一是创新推行教研员驻校办公。县教研室全体教研员下沉到教学一线,扎根学校,深入课堂进行指导性听课、推门听课、订单式听课,检查常规教学情况,了解教情学情,及时总结、推广经验、解决问题。每位教研员每年有2/3的时间工作在学校和课堂,人均听课达200余节。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按照“教学方法适切、关注学生状态、突出有效互动”的原则,以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优化课后作业为基础,优化教学策略,优选教学方法,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开展查阅常规备课、公开课、随堂听课等活动对教师进行考评,实现了学生减负、教师加压、课堂增效。三是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健全完善校本教研工作机制,实行常规教研与微教研、网络教研与线下教研、校内教研与联校教研等相结合的方式,全力打造率真自然的生态课堂、幸福快乐的生命课堂、充满活力的生机课堂、注重体验的生活课堂。二、强化技能培育,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是分层培养促提升。通过自主研修、集体教研、基本功练习、教学业务钻研、课题研究五条途径,逐步提升业务水平。通过亮晒“助学课”,让教师在示范课、优质展示课、研磨课等多种课堂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课堂效率。二是合作交流促提升。先后组织百名教师赴青岛、烟台、潍坊等地学习,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开展跟岗学习、教学研讨、专题培训等活动,先后组织各类活动20场次,实现初中9个学科全覆盖、任课教师全员参与。三是结对帮扶促提升。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师傅”做到“三带”:带师魂—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带师能—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基本技能;带师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帮助青年教师实现“一年上路、两年过关、三年成才”的培养目标。德州市中小学优质课评选中,我县小学段共获得一等奖4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8个。初中段共获得一等奖3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4个。山东省第一届中小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大赛、山东省自制教具评选中,获省级一等奖4项,省级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1项,获奖比例居全市前列。三、创新发展模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一是创新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将全县城乡小学按地域位置和教学水平划分为4个片区,分别以第一实验小学、任继愈小学、龙门小学等教研实力突出的学校为牵头校。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资源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开展教学观摩、专题培训、交流研讨,促进以城带乡、以强扶弱、共同发展。二是创新教学教研提升机制。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学科研究水平、团队建设情况,打破学校界限,在各初中学校建立9个学科基地,以点带面带动本校其他学科、本县其他学校的教学教研发展,推进全县教学教研工作实现从以学校为单位的单体发展,向以学科为单位的横向联合发展转变。目前,共组织线上线下联片教研、学科基地活动150余场次,参与教师3200人次。三是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制定出台《**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对学生品行表现、青年教师培养情况、学校领导指导教学情况、教师备课及作业批改情况、学生课业负担及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督导评价。今年,全县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做法在《山东教育》刊发推广。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健全完善考核方式。大幅提高对学校的体育考核分值,由目前的75分提高到125分,增加50分。鼓励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与课后延时服务相结合,分年级错时开展田径、球类等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每天体育锻炼达到1小时。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两年下降或近视率连续两年上升的,对学校降低年度考核等次,按照有关规定对责任人问责并调整岗位。二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每日作业公示制度,启动分层作业资源库建设工作。今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