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浙东革命精神的核心内涵、文化逻辑与时代价值回望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长河,浙东革命史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浙东革命精神”已成为激励浙东人民坚定理想信念,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力量源泉。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赋予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立足“重要窗口模范生”①视野,研究浙东革命精神生成的文化逻辑,探寻时代价值,对于浙东革命老区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浙东革命精神的核心内涵浙东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所提到的全国十九个革命根据地之一,处于浙江东部杭州湾两岸,沪杭甬之间。抗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将爪牙伸向浙东宁波一带,党中央认为“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1],浙东革命根据地应运而生。民本精神是浙东革命精神的根本旨归,求索精神是浙东革命精神的动力特征,奋斗精神是浙东革命精神的实践灵魂。(一)“生死与共、不负人民”的民本精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从政治上讲,1941年到1943年,根据地就在各地各级设立部队性质的办事处,最大程度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群众力量。1944年成立了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作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最高行政机关[2],1945年选举产生浙东行政委员会及临时参议会。从经济上讲,围绕“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执政理念[3],初期设立了三北、四明2个财政经济委员会,后又设立行政公署财政经济处[4],组建银行发行抗币[5]。特别是根据地北撤前,浙东银行还完成了“调剂金融市场,发展社会经济,充实抗战力量”三大任务[6]。在文化教育方面,根据地实行抗战宣传及民主教育,“尽一切可能方法推行群众文教工作”[7]。再看部队纪律,根据地严明党纪军纪,坚决尊重劳动群众的劳动成果,连队提倡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河里鱼儿歌》,增强部队群众观念和纪律。(二)“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求索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自古以来,浙东就是反抗倭寇、反抗侵略的主战场,一次次的对敌斗争锤炼出了浙东人民的革命斗志,孕育出了保家卫国、抗击侵略的勇气和迎难而上的品格。抗战时期,浙东革命力量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就是“三五支队”[8]。“三五支队”虽然扛着国民党军队的番号[9],却以“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的胜战美誉载入浙东抗日史册,“日寇当了运输队,老百姓个个笑嘻嘻”,当地流行的顺口溜生动诠释了根据地将士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求索真理、百折不挠的铮铮铁骨。何克希、李敏等1700多名革命烈士们英勇坚毅的胆识、严守纪律的作风、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集中表达了党对建立新浙东、新中国而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求索决心和坚强信念。(三)“团结进取、自立更生”的奋斗精神浙东一带自唐宋以来就是著名的对外贸易门户,具有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胸怀和视野。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生存并得以发展壮大,离不开团结进取的精神。表现在军事上,不仅对友军进行联合团结互助,对于顽固的反动派,也采取“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10]。政治上,尽最大诚意统战,形成了团结和谐、协商共议的政治局面。经济上,推行“二五减租”②政策,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保障了地主应有的权益,同时还实行“合理负担”的税收制度,“除极贫者应予免税外,实行程度不同的累进税制,使大多数人民均能负担抗日经费”[11]。此外,为了获得生存空间,游击队几乎日夜兼程,跋山涉水,频繁转移,不仅饮食上极其艰苦,行军夜宿也是条件匮乏,身上爬滿虱子长满疥疮更是家常便饭[12],靠的是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奋斗精神激励下,根据地不仅站稳了脚跟,还为根据地的发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二、浙东革命精神生成的文化逻辑伟大浙东革命精神的生成,源于浙东文化的历史滋养,其中黄宗羲的民本思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③以及宁波帮的开拓进取为革命精神的生成提供了文化土壤。(一)从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中汲取精华,丰富了浙东革命精神的底蕴浙东是文化璀璨的渊薮之地,浙东革命精神的形成得益于特定的浙东人文思想,最具有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