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碳中和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应考虑“三个平衡”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统筹国际国内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碳中和引领下的全新发展既服务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全球气候治理,也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领域,旨在促进经济社会系统的全方位提升,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和气候变化问题,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因此,碳中和不仅是复杂的技术与经济问题,更是涉及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等多维度的转型发展问题。与以往其他发展方式不同,碳中和发展方式既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融合,也是推动经济社会系统长期有序运行的战略途径,对于形成高质量发展格局意义重大。实现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要求与现实挑战要求在减排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不同于发达国家,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既要控排放,又要保增长,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和实现必须以保证经济增长为前提,因此需要摒弃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寻找新的可持续经济增长动力。要求推动能源经济系统全面转型。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尚未改变。碳中和要求颠覆整个能源结构,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因此亟须通过结构优化为碳中和提供转型支撑。要求颠覆性的技术创新。经济结构的系统转型必须以技术进步为根本动力,既要实现电能替代、多能互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硬技术迭代,也要实现循环经济、节能优先等体制机制性的软技术变革。同时需要意识到,碳中和不是“运动式”的减碳和一蹴而就的短期发展目标,而是一项复杂深远的长期事业。碳中和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应考虑三个平衡问题发展上的减排与增长平衡。以成本低廉、稳定供应的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使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解决碳排放的外部性必然带来一定的转型成本与代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是以市场化手段降低减排成本的重要路径,但在顶层设计与运行机制尚未系统完善的情况下,全国碳市场依然存在巨大的发展与建设空间。亟须进一步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推动碳排放配额由免费分配为主逐步向高比例有偿分配过渡,让配额价格真实反映企业的减排责任与成本,从而平衡碳市场供需主体的减排收益与减排成本。与此同时,节能降碳与结构转型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变。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下,当经济发展的环境友好条件被提前锁定,低成本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亟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以绿色低碳产业的加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韧性支撑和内源动力。但在传统产业结构转变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节能减排等外部成本内部化将难以避免,短期内的经济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和冲击。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产业与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推动传统高耗能产业的优化升级与绿色低碳产业的规模发展协同并进,谨防激进式的结构调整带来产业链断裂风险与经济增长波动风险,从而平衡多层次的减排需要与高维度的增长需求。转型上的供给与需求平衡。能源供需双侧协同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路径。能源系统的绿色转型与深度脱碳首先要解决总量上的平衡问题。从供给侧而言,必须坚持先立后破,即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因此需要摒弃“一刀切”的政策方式,避免盲目压降煤电产能。而应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引导煤电清洁改造,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从需求侧而言,能源消费电气化有助于形成对能源生产清洁化的牵引和激励作用,加快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速度。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给与节能减排、能效提升、电能替代的需求侧管理必须协调一致,保障能源系统转型过程中的总量平衡。事实上,总量上的供需平衡只是一种“弱协同”方式,要形成能源供给侧和需求侧“强协同”的驱动方式,需要进一步兼顾产业、空间等结构上的供需平衡。既要促进能源产业链的整体绿色转型和价值链的深度耦合,加快以煤为主的“黑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