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2022年,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为总抓手,以粮食购销领域专项整治和巡察整改为契机,加快构建完善“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体系,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一、2022年工作总结(一)全面贯彻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有关要求,“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列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市委农村工作暨粮食安全工作会议上,市、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签订2022年度《粮食安全责任书》。将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纳入市对县考绩和全市常态化督查内容,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梳理分解各县(市、区)、各部门指标任务,将责任制考核纳入市考绩体系,以考绩促落实。市粮安办发挥牵头抓总职能,梳理形成全市粮情“一本账”,制定市级党政班子及其成员职责、四季工作和问题整改“三张清单”,并加强月度督查通报,确保“党政同责”真正落地见效。2022年,全市储备粮库仓容达76.3万吨,储备规模增长到70.72万吨,订单粮食收购量超16万吨;救灾物资库合计34个达3.1万平方米面积,储备量增至69.7万套(件);粮食应急加工能力提升至4018吨,应急供应网点增至363个,应急运输能力保持1200吨,粮食和物资保供能力大大提升。(二)优质粮源供给和保障渠道进一步拓展1.不断完善助农优粮优产政策。研究出台系列惠农订单政策,率全省之先实施早稻粒型加价、晚稻优质加价政策,相比国家最低收购价,每亩助农增收138元。开展余缺调剂2.2万吨,争取省委托收购计划0.7万吨,2022年我市订单粮食收购再创历史新高,早稻收购9.8万吨,预计收购晚稻6万吨,全年收购粮食15万吨以上,合计比去年增长15.3%,较上年助农增收1000多万元。坚持以市场化、全链条为导向,着力打造“五优联动”升级版。全市优质晚稻种植面积达50万亩、“五优联动”签订订单规模7.5万亩,预计全年可达3.5万吨,同比增长140%。组建“五优联动”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咨询、指导、决策作用。实施粮食品牌战略,注册“瓯味稻”商标,制订《“瓯味稻”区域公共品牌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瓯味稻”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打造XX区域公用品牌。2.持续拓宽粮食市场保障渠道。坚持把增加市场粮食库存作为应急保供“第一道防线”,梳理推进各县(市、区)粮食批发市场规划建设,并纳入粮安责任制考核督查全市开工建设粮食批发市场8个。积极开展政府牵线市场主体的合作模式,稳定省外粮食生产基地38万亩,全市5大粮食批发市场线上线下年均交易量70万吨,至年底全市粮食加工总产值预计达60亿元。招引国内大型粮食龙头企业落户XX,通过建立原粮与成品粮双向储备机制,鼓励北大荒集团、皖粮集团在温扩大经营量,年引入优质大米1.5万吨以上;与浙粮集团签订应急保供协议,落实5000吨粮食为我市保供粮源。3.扎实推动社会化储粮。率全省之先建立882家单位食堂名录库,明确储粮标准和供货企业等情况,联合市人大政协、市民监督团等开展宣传监督,率先在机关、事业、国有企业等公营单位食堂落实15日以上储粮要求。依托粮食科技周、世界粮食日等宣传载体,开展粮安系列专题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菜场,对接引导XX百珍堂公司研发“粮食应急包”,鼓励广大城镇居民家庭通过多种途径适度多存粮,城乡居民储粮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应急能力大大增强。(三)应急保供体系进一步完善1.建立健全实战实效应急机制。建立“1234”应急保供机制:制定《XX市粮食应急预案》,按公共突发事件严重程度和范围,将响应工作由低到高分为四个等级;设置市县两级黄、红两条警戒线,制定两条警戒线触发标准及应急应对措施;建立应急情况下的指挥调度、粮食经营大户快速物流配送等三支队伍,日应急运输能力达到1200吨,确保应急情况下能找得对人、排得了车、运得出粮;建立市级统筹、四片联动协作机制,全市划分北片、城区片和西片,南片四个联动区域,灾时就近支援,灾后采购返还通过储备信息共享、应急互助共保,应急情况下能调用的物资乘数增长,就近调运大大缩短响应时间。2.加快补齐配套设施短板。系统梳理全市粮食仓储、应急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