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党和人民的大敌。不断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是新时代新征程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抓手,也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要“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为不断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的重大意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肌体上的恶性毒瘤,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等特征,侵蚀党的执政根基新时代新征程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从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着手,更要从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上入手。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蔓延的土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于对其顽固性、反复性和变异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严抓及时抓的狠劲和韧劲,缺乏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保障。为防止“一阵风雨过地皮湿”等运动式治理现象,需要固化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制度性成果,建立包含教育、惩戒、监督在内的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全方位全过程制度体系,通过制度的刚性约束有效压缩其生存空间,为深入推进风腐1同查同治、斩断由风及腐链条提供有力支撑。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提供坚强作风保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体现,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大举措。通过查找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堵塞漏洞,各级各类党组织直接减少敷衍塞责、做表面文章等显性问题,同时深度触及党性修养不足、政绩观扭曲等深层次问题,提升党的全面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不断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解决好“六个如何始终”必答题,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党员干部从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增强全党加强作风建设的政治自觉和战略定力,以优良党风带动政风和社会风气全面好转。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和基本途径。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仅仅是单纯的精简基层事务,更重要的是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有利于充分释放基层治理活力,有效破解“上下权责不对等”“条块协同难”等结构性矛盾,推动政策执行从“层层加码”转向“精准滴灌”,不断提高基层减负的力度和效度。同时,有利于推动党员、干部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改革发展稳定、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在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基础上有效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取得显著成效,仅2024年,全国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0.7万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5.6万人。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倒根在,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对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提出了新要求。问题隐形变异与识别滞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2现形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演化翻新、变异升级。少数党员干部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数据造假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针对口号式形式主义、好大喜功的形式主义、典型速成的形式主义等问题,亟须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予以精准识别和有效处置。选择性执行与责任制度空转。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些地方、部门以形式主义方式来应付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替代性执行”“选择性执行”“附加性执行”“欺骗性执行”代替了尽职履责,制度的治理效能难以发挥。这种制度的选择性执行等行为本质上是官本位思想、政策模糊性、权责不匹配、责任意识弱化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作用所致,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科学合理的治理机制予以纠偏问责泛化与激励机制失灵。问责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跑偏走样,问责规范性和精准性不足,导致基层干部产生消极避责心理。有的问责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