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室培养模式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在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中,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日常生活也越发丰富多彩。数字媒体作为新时代的全新行业,融合了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文化产业等内容,在实践中表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趋势,既影响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意识和行为,又加快了社会各领域发展的步伐。随着社会对数字媒体类人才需求的大幅提升,各地学院在开设相关专业的同时,也加强了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力度。从实践教育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学院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培育虽然有所提升,但整体课程建设依旧存在滞后性,实际教育效果还没有达到相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不仅要反思、改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工作,还要利用工作室培养模式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工作室培养模式内涵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信息作为人类社会传播的基础内容,人们可以通过识别自然社会中的各类信息来区分不同事物。进入信息社会后,计算机在储存、传播信息期间,将信息分成了由“0”和“1”组成的多个排列组合[1]。数字媒体就是利用二进制数获取、记录和传播信息的一种形式,其中包含文字、图片、视频等。现如今,数字媒体作为文字语言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信息载体,在现代化建设中可以应用到教育管理、文化艺术、商业等多个领域。学院教育基于数字媒体行业发展趋势构建了专业学科,其主要是以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运用现代化传播理论和现代艺术知识,将信息传播技术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工作室培养模式工作室培养模式是由西方艺术教育提出的传统教学模式,初期是根据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作坊式教学模式发展而来的。20世纪初,德国魏玛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成立初期就提出了知识技术并重、理论实践同步的教学理念,还在教学期间设计了与实践项目相融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现代设计教育。总体来看,工作室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将工作室制度运用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学生作为教育的根本,培养其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专业教师是教学管理的主导,工作室是实践教育的主要依据,学习任务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动力。教师只有充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相融合,才能实现其在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重点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学科定位过于模糊,学习内容过于广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包含技术和艺术两个方向,前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以便在后续学习中系统研究计算机的圖形学;而后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基础,以便学生能够在未来工作中熟练运用艺术设计知识和传媒经验。但部分学院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定位过于模糊,把两个方向融合在一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侧重点,而学生就业期间会发现自身的知识技能无法达到计算机或广告学等专业的能力要求,对软件应用的认识和理解也没有职业教育的学生透彻。课程设计过于落后,所学知识过于老套只有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符合专业学科需求,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与专业的发展情况和社会技术水平高度相关且动态性更强。在现代社会网络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游戏广告、影视媒体等行业展现出了蓬勃生机,但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媒体却受到了严峻考验,学院课程设计并没有根据这一变化科学地调整专业课程知识,所学内容和技术依旧延续传统电视节目的制作要求,这样既无法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又会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践课程过于单一,学生缺乏社会适宜性现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选用了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教学需要向学生教授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训练则包含实验室训练和生产实习等多项内容,主要锻炼学生的能力意识和基本素质。在实验室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要结合预先设定的课程计划,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课程安排完成技术训练,最终交给教师进行评分。这种方式会受实验室环境影响,学生之间无法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所以很难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强化他们的创造意识和能力[2]。在实习期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