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产业赋能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新标杆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直以来,曲阜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人、以文安农、以文兴业”的创新路径,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荣获山东省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县。一、践行“百姓儒学”理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坚持尊重传统,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一是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六进”工程。创新推广“一村一名儒学讲师”项目,推出“农家书屋+孔子学堂”模式,打造66个文化“两创”示范点。实施宣传思想文化校地战略合作,培育乡土文化人才3200余人。二是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保护力度,打造“流淌的经典”儒学美德示范街区等特色文化街巷160余条。推出“千场大戏进农村”等品牌,创作《观论道》攲等小品小剧小戏146个,推动儒家文化传播普及。三是大力实施百姓儒学工程。坚持“百姓设计、百姓组织、百姓参与、百姓评判”,连续9年举办“百姓儒学节”,数百万人次参与经典诵读、乐和一家亲等活动,儒家文化从庙堂之高走入寻常百姓家。二、激活“核心价值”基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新风。坚持古为今用,不断阐发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一是一体推进美德和信用建设。建设美德健康新生活示范带,开展“德耀圣城最美曲阜人”巡讲1700余场。2.6万个家庭参与写家训、晒家风活动,培育了孔子故里好家风。建设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创新打造“儒乡幸福超市”,美德信用相互赋能,崇德向善、诚信守法氛围日益浓厚。二是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推动“婚学节寿丧”新礼仪改革,组建文明迎亲队,创新推广新中式婚礼,喜事花销明显下降。实现公益性公墓全覆盖,常态开展“百佳孝星”等评选,培育“孝德礼葬”品牌,厚养薄葬成为共识。三是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推广“和为贵”调解室模式,通过非诉讼途径化解矛盾纠纷,被称为“孔子故里农村版小法庭”。聚焦“一老一小”,建设“幸福食堂”让3100余名农村孤寡老人吃上家门口的热乎饭;打造“雏鹰课堂”丰富了万余名少年儿童的课余生活。三、把握“融合发展”路径,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经济动能。坚持以“文化+”理念为引领,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一是做好样板工程。抢抓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机遇,鲁源小镇、耕读书院、研学营地等项目快速推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永久落户,中国网络诚信大会、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等活动相继举办,尼山片区成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二是育好文化企业。把文化产业列为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重点,实施传统手工艺振兴工程,培育了孔府印阁、三孔文旅、尼山文旅等一批特色文化企业,解决乡村人口就业5000余人;发展民宿560余家,全市文化企业达1000余家,带动旅游就业10万人;2022年文旅产业增加值达55亿元,位居济宁第1、全省前列。三是建好特色乡村。实行“一镇一品”,打造了中国第一个文化国际慢城,通过山水林田湖保护性重塑、“乡景乡味乡愁”产品创新性开发,走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打造乡村旅游强乡镇8个、特色村33个,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备受“追捧”,铺展开一幅风光秀美、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