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铜川市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22年工作回顾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作为工作主线贯穿始终,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疫情反复冲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紧扣“一示范四高地”奋斗目标,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克难奋进、开拓创新,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和7.1%,较好完成了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着重抓了六个方面工作:(一)综合施策提升经济质效。坚持政策供给和项目支撑两手抓,全力以赴稳大盘、稳工业、稳消费,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省市接续措施落地见效,强化“一企一策”精准纾困,办理企业留抵退税14.58亿元,减免“六税两费”6328万元。深入推进重点产业“链长制”,落实领导包抓、部门包联、专班推进、专员服务“四项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问题,陕建铭铝、誉品金属遮光片等30个项目建成投产。突出稳煤保电和运输保畅,煤炭和精洗煤产量分别达到1600万吨、700万吨以上。美鑫锦阳电厂3、4#机组获批公用机组并网发电。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7户,为五年来最多。成立铜川市铝业协会,搭建起关联企业协同联动平台。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耀州惠塬工业园区分别获批省级铝精深加工、绿色建材特色专业园区。铝及铝合金产业链和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产业链规上企业产值分别超过100亿元、120亿元。我市被确定为陕西省汽车产业链支点城市。扎实开展促消费三年行动发放电子消费券892万元,开展惠民促销活动110余场次,力促消费市场回暖。永辉超市、京东家电等知名企业落地运营。我市入选全国第二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耀州区、宜君县被列为国家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支持县照金红色文化创意街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4.7%。(二)改革创新蓄积发展动能。实施新一轮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推广“一证准营、全市通用”综合许可模式,8775个事项实现“网上办”,8984项实现“一次办”,全程网办率达到91.06%。与7省21市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1496项。全市项目审批时限压缩35%、材料压缩40%。政企互通数字赋能等6项典型做法被中省推广。全市新增市场主体9806户,市场主体总量接近12万户。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制定落实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超额完成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出台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考核奖励激励办法,支持工业园区创新发展。“三区三线”划定全面完成,新增建设用地2.13万亩,“标准地”改革试点走在全省前列。成功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加快建设,陕西澳通激光技术装备创新中心、激光通讯元器件技术创新联合体获批建设。主动承接高校“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与3所高校共建科创飞地中心和成果转化分中心。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9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1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1家。国家高新区创建在全省考核评价中位居前列。加快创建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专利授权量增速排名全省第一。耀州大数据产业园获评国家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三)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振兴。持续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开展“百日提升”“百日督帮”行动,精准帮扶监测对象839户2568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耀州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获国家评估较好格次。建成高标准农田11.98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农田2.5万亩。粮食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铜麦6号”创全国旱地小麦亩产最高纪录。新建高质高效水果基地1.93万亩,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