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郊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二十字方针”的第一句就是“产业兴旺”,核心要义就是要通过发展产业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一、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全镇作为一个城郊镇,下辖**个村、*个社区,总人口*.*万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是市城郊乡镇居住人口中心乡镇。近年来,镇党委高度重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硬指标,突出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实践,通过政策撬动、产业驱动、村企联动、示范带动,不断培育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极”,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能力,有力助推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镇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一是集体柑桔园、茶园租赁,二是集体留存荒地发包租金,三是集体资产租赁收入,如集体门面房、仓库等,四是市场主体土地流转费。截至当前,全镇共有村集体经济组织**个,****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万元,村均收入**.**万元,收入最高村达***万元,最低村仅*万元。二、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目前镇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全镇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还比较薄弱,造血功能差,发展后劲不足,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发展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缺乏与时俱进思维。随着城镇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流出不流入,城乡发展中形成“融不进城市,回不去的乡村”等心态和能力双重不平衡,牺牲农村优先发展城市等发展战略局限在过去城市和农村分割的思想观念,导致对农村价值的重视不够,对城乡融合的宣传力度不够,对产业融合定位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二是缺乏绿色生态发展思维。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解不够,常常拘泥于“为了发展农业而发展农业”的传统发展观念,农业产业发展定位不准,视野不宽,日常生产发展各自为阵居多,没有形成“报团取暖”的思维。三是缺乏农业品牌化、特色化、标准化思维。农业生产单一化、同质化竞争严重,无法运用农业现代化发展理念加强农产品特色及优势,导致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足,极大影响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二)专业人才队伍力量弱。一是党组织负责人能力偏弱。镇村集体经济负责人平均年龄在**岁左右,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大专学历*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关于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意识还不够强,思路还不够清晰,缺乏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的经验,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高素质劳动力缺乏。劳动力输出逐年增加,青壮年人口外迁尤为突出,削弱了农村生产发展活力。加之留在本地发展的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和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缺少懂经济、有头脑,能够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领头人。三是集体经济造血能力不够。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及规模受限,小农户分散种植居多,市场竞争力量不足;市场主体参与农村发展不多,作用发挥不足,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缺失;部分村集体资产利用不充分,一些固定资产处于闲置的状态,不仅不利于资产价值的发挥,而且容易导致资产管理出现新的问题。(三)城郊镇定位发展受限制。一是可利用土地少。近年来城郊村被征用大量土地,受用地指标、规划限制等影响,可开发的土地资源正在逐步减少,基本农田、一般农田转化为建设用地难,村级集体经济不能放开手脚发展,致使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收入较少。二是发展方式单一。镇由于位于城郊,受到诸多政策限制,小农户分散种殖居多,村集体经济除了发展茶叶加工、花卉苗木、蔬菜等产业,其他产业发展量较少、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差,规模生产效益及观光、休闲等特色产业拉动效益尚未显现,还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经营。三是配套设施不足。不均衡的城乡要素分配、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满足不了镇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需求,乡村道路虽然有了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