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新课标专题研修心得吴婷顶层设计人员并不是大家口中的“砖家”,问题在于政策与落实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一线教师队伍的数学素养仍有待提升。我注意到,在阐述小学阶段的内容时,全文多次提到了类比和归纳,这也是我一直都极为看重的能力。标准的主体内容分为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七部分。一、课程性质这部分内容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数学是什么?数学有什么用?对于数学是什么,《课标》开始就给了概括性的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二、课程理念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强调“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与“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导向是本次新课标所有课程都遵循的依据。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是我一直所提倡的。我记得之前有人跟我提过现在市面上的一种论调,说提前学的孩子可以不强调基本概念的理解,等到他学到更高阶的知识后自然就会加深之前那些基本知识的理解。对此,我只想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在课程内容方面,《课标》强调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关注:(1)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这里面,许多中国古代的数学问题都已经出现在了各个阶段的试卷中,算是在数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和简单的一种方式。我在《超级数学小玩家》一书里,专门有一章介绍了20个中国古代数学问题,覆盖了算术里的多个方面。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不止存在于数学问题里,类似于太极八卦都饱含数学思想。在教学活动方面,《课标》要求“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孩子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上面这短短的一段话,说起来容易,能做到的有多少,我不得不打个问号。我之前在《计划教育下的数学教育之怪状》一文中提到了下面两个案例。我们现在的某些老师过度追求“标准答案”,要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转变,任重而道远。在教学评价方面,《课标》建议“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要“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施起来也不容易。在第六部分的《课程实施》部分,专门有对多元化评价的建议,里面大致是这么说的:(1)评价方式丰富评价方式应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2)评价维度多元在评价过程中,在关注“四基”“四能”达成的同时,特别关注核心素养的相应表现。不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个评价方式的愿景确实很美好,但回顾一下高考录取方式的改革,就知道有效实施起来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基本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3)评价主体多样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4)评价结果的呈现与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多难。而且,高考因为得筛选,不管怎样都得弄出个量化评价标准。小学阶段不用筛选,我担心最后落实时有些老师可能会干脆放弃客观评价。三、课程目标这里面主要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目标以及各学段的目标。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素养,概括为“三会”:(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可以看到,核心素养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这一点正是《给孩子的数学思维课》一书的主旨,书中的绪论就是”数学源于生活”,整本书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生活现象背后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的,深入地诠释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