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工作】基于社会认同视角的互联网传播行为探析借助互联网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是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人类信息传播形式,而能够使用复杂信息传播方式也是界定人类本质属性的重要行为特征之一。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基于大规模合作的群体性劳动持续推进了口头语言的复杂化与规范化,虽然在其早期发展阶段中借助口头语言分享劳动经验和传播群体知识的效率还相对较低,但深度沟通的客观需要日益刺激了人脑功能的不断发展。当书面语言逐渐孕育成形后,信息传播开始具备了跨越时间障碍的可能性,文字及其载体构建了人类知识与经验的外化存储系统,一种借助书面语词进行的深度沟通方式逐渐成形并产生深远影响。进入20世纪以来,基于无线电技术的广播与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使得信息沟通进一步摆脱了空间桎梏,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交流则缔造了人类到目前为止最为复杂的信息传播形式,其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为人类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创设了崭新的方式及特征。一、互联网传播的新阶段及其特征丹·吉摩尔(DanGillmor)在分析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时将其分为三个重要阶段:①Gillmor,WetheMedia:GrassrootsJournalismBythePeople,forthePeople,Boston:O'reilly,2006,pp.2–5.第一阶段是被吉摩尔称为旧媒体(oldmedia)的阶段,或者说是传统媒体时期,最能代表这一阶段典型特征的旧媒体主要有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在第二阶段,互联网技术开始得到大规模应用,当一些网络新闻媒介的传播功能开始能够替代传统主流媒体时,可以视之为新媒体(newmedia)阶段的显形伊始,最能代表新媒体的主要是大型门户网站与主流的互联网新闻网站。而自媒体(wemedia)或曰社交媒体的出现及其广泛使用,则标志着新闻媒体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三阶段,社交媒体渐次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首要工具和平台。当前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由于社交媒体的传播渠道与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信息传播者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与影响力愈发凸显。与此同时,互联网交流与讨论过程的匿名性也日益减弱。进入社交媒体阶段以后的互联网传播表现出一些新特征,这些新特征的涌现固然与社交媒体的自身特点密不可分,然而社交媒体用户的群际分化及其差异化的社会心理状态也起到了相当突出的助推作用。首先,传播主体愈加多元化使得传统“把关人”功能不断遭到弱化,①李宗建、程竹汝:《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进而导致大量既无法证明为真又无法证明为假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同时传播并相互抵牾。传统的主流新闻媒体虽然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影响力开始呈现式微趋势。在社交媒体阶段,每一位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传播者。他们既可以转发专业机构所发布的新闻信息,又可以发布亲身经历的重要事件的主观表述,还会交流基于自身理解能力的解读性信息或者满足大众社会心理需要的臆测性信息。这些信息一旦在网络上生成就会通过社交媒体快速向外扩散,因此说,信息发布主体日益多元化导致互联网信息的主观性成分日益增加。与此同时,互联网媒体的内部工作人员难以对基于社交媒体传播的普通用户所发布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与筛选,大量普通用户针对不完全信息的有限解读或者出于信息匮乏焦虑而“创作”的臆测性见解,却由于符合某些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而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不同程度的传播,这类信息不仅数量极为庞大而且真伪难辨。其次,互联网信息传播同时呈现出“广播”和“窄播”两种现象。②汪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产品新形态》,《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期。所谓“广播”现象是指一些信息就其传播广度来说更容易被大多数用户所接触到,由此也更有可能被广泛的受众所接受,例如在主流网站“热搜榜”排名靠前的推荐资讯或者得到主流社交媒体推送的热点信息。这类信息因其传播平台的流行度高而容易被互联网用户所接收到,究其本质则是因为易于得到更大规模用户群体与主流媒体的心理认同,所以其传播影响力更大。所谓“窄播”是指有大量信息虽然未被广泛传播,但是也能在互联网特殊空间(例如一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