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多次强调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还对不同地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方向与路径提出了明确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然而,由于在认识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各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还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和普遍疑惑,也制约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顺利进行。为此,必须从理论层面厘清关于新发展格局的“知行误区”,为各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扫清障碍。新发展格局是内外共存的一套循环,不是相互排斥的两套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定位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是两套同时存在却相互排斥的独立循环。这种认识误区是导致很多地方在实践中难以正确处理内部增长动力与外部增长动力关系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在全球化时代,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只存在一套国民经济循环,但在经济循环的不同环节,国内与国际要素的力量大小、参与程度、主导地位会有所不同。如生产环节,既可以由国内企业来完成生产任务,也可以让国外企业来参与生产过程,还可以由两者协同完成生产目标。又比如在消费环节,既能以国内的市场需求作为支撑,也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需求。由此可见,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循环中,国内力量与国际力量始终是两大共存的主体。两者力量的对比,决定了国家整体大循环的状态、结构与性质。当前,国际形势和外部发展环境的复杂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在这种情形下,一方面,我们必须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如生产环节的国际力量被退出、消费环节的国际力量快速缩小等极端情形,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能够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任何国家不可能依靠一己之力来遏制和中断这一趋势。因此,我们也要继续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坚定不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敞开大门搞建设,与绝大多数国家一起合作实现共赢。新发展格局是经济系统的全程循环,不是相互割裂的环节循环近几年的外部环境变化,冲击了我国产业发展与转型进程的平稳性与持续性。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顺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不可否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构建新发展格局仅仅局限于攻克“卡脖子”技术。实际上,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传统发展模式转型提出的整体要求,如果只将注意力集中于经济循环的单一环节,就容易忽略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意义并制约其有效进展。从经济循环的本质看,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实现的经济循环是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等全部环节的系统循环,攻克“卡脖子”技术只是实现生产环节畅通循环的应有之义。除此之外,构建新发展格局还必须同时在流通与消费环节实现畅通循环,而这两个环节恰恰又是我国传统发展模式的长期症结所在。如在流通环节物流成本高企制约我国商品货物的高效便捷流通;又如在消费环节,国内需求不足制约明显,是国内经济循环梗阻点形成的重要成因。可见,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超越仅关注生产环节的单一视角,而应坚持从经济循环的全过程出发,同时瞄准生产、流通与消费环节的不同梗阻点,协同发力。一方面要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来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确保生产环节的畅通无阻;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推动流通与消费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居民收入,持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确保整个经济体系的系统循环。新发展格局是融为一体的国内大循环,不是相互独立的地方小循环在新发展格局的空间载体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中央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安排,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小循环”。然而,有的地方并没有全面、准确理解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