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化建设成就和经验目录第一章第二章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化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第一章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化建设成就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文化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建设成就第一阶段文学创作我国产生了《红日》《红岩》《红旗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创业史》《三里湾》《山乡巨变》等优秀作品。文艺创作这些作品既歌颂了党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光辉历程,也讲述了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奋斗历程,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强大精神力量。电影创作表现苦难辉煌的革命历史题材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作品《白毛女》《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董存瑞》《永不消逝的电波》《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北国江南》“主旋律”与“类型片样式”的结合《鸡毛信》《小兵张嘎》《智取华山》《羊城暗哨》《冰山上的来客》我国动画片逐步褪去了美国、苏联动画影响下的模仿痕迹,成功开创出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学派”。1950年2月,原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组的特伟、靳夕、方明等人奉调到上海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中国动画片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1955年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万籁鸣、张光宇、张正宇等人在1961年和1964年制作出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获得多个奖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吸收了中国传统美术技巧及视觉风格,成功开创剪纸片、折纸片和水墨片三种新的动画样式。动画片创作戏剧和舞台艺术创作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首演。1965年,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首演。1959年,京剧《杨门女将》首演。豫剧《花木兰》《朝阳沟》等深受观众喜爱。话剧《万水千山》《霓虹灯下的哨兵》《茶馆》《龙须沟》《蔡文姬》《马兰花》,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舞剧《宝莲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都是这一时期的戏剧精品。音乐创作作新中国成立后17年歌曲创作的鲜明特点是:题材集中、主题突出、情感激越、节奏齐整,抒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比如《歌唱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以及《英雄赞歌》《让我们荡起双浆》等作品。作交响乐的特点是:把民族元素和西方乐理有效结合,实现民族化和群众化的审美情趣。比如,1965年创作的交响乐《红旗颂》,1952年创作的表现新中国欣欣向荣的主题交响乐《瑶族舞曲》,1956年创作的《春节序曲》。美术创作方面,新中国的成立更广泛地推动了大众美术运动。出现一批非常优秀的连环画大师,如赵宏本、钱笑呆、陈光镒、顾炳鑫、刘继卣、王叔晖、贺友直、华三川、程十发、刘旦宅、范曾等。蒋兆和、宗其香、李斛等画家是中国画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写实水墨人物画非常著名,诞生了很多名作。新中国的山水画艺术从过去孤高冷峻、文人相轻的审美取向,逐渐转向歌颂祖国最新讲话系列的大好河山。油画、版画和雕塑这三种美术形式,主要是以学习苏俄美术为主,使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建设成就第一阶段文化事业报刊领域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中心、党报党刊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期刊领域以《中国文学(英文版)》《中国科学》《中国工人》《中国画报(英文版)》为代表的“中国”期刊;以《人民文学》《人民美术》《人民教育》《人民戏剧》《人民公安》为代表的“人民”期刊;以《新体育》《新观察》《新建设》《新电影》为代表的“新”期刊。以科技期刊为例,截至1965年,我国拥有科技期刊约465种,所覆盖的学科基本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体系。报刊发行图书出版发行广播电视制作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对外传播到1964年,全国共有出版社87家。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完善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机构。到1953年,广播在全国各地大体普及。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