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项目实施情况的汇报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严肃财经纪律,把各方面资金管好用好”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项目资金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效率效益并重,切实发挥好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真正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享受到政府的关怀和实惠。经统计,2019—2022年我县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专项安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共计15179万元,其中: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补助1450万元、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示范补助1563万元、省级家庭农场培育工程补助12530万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632万元、新型职业农民1315万元、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689万元。一、聚焦规范运作,贯穿全过程项目建设一是上下联动选准实施主体。严格按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申报、村核实、乡镇审核推荐、县级部门联合评审、县政府审定实施方案”程序,及时启动项目,切实做到项目审批流程规范合理。二是严格规范推进项目建设。严格按照项目管理办法,及时拨付、专款专用,组织财政、审计、计财、纪检监察等监督部门,主动融入项目工作,切实加强全程监督,坚决杜绝违纪违规行为发生。成立项目工作专班,及时组织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供销社等相关部门人员深入项目一线指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妥善处理。三是高效公开保障项目质量。建立“主体自验、镇乡初验、县级验收”制度,项目实施部门、计财、纪检监察等相关人员全程参与,有力确保项目质量合格。严格执行“支持政策条件范围公开、测评结果公开、实施对象公开”,明确县、乡、村三级主体责任,全面如实公开项目情况和资金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切实提升项目透明度。二、聚焦中介管理,强化全方位规范监管截止2022年底,我县共有涉农中介机构18个,其中勘测设计公司3个、招标代理9个、结算审计6个、职业培训机构4个。各中介机构主要向涉农主体提供农业项目勘测设、招标代理、结算审计、高素质农民培训等服务。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由涉农主体采取政府采购、双方磋商等方式,按照服务行业标准约定收费;高素质农民培训、社会化服务等补助,均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规定限额直接补助到乡镇、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业大户、小农户。在规范管理中介机构代理服务方面,我县严格通过政府采购和内控、强化资金监管和分配审核,通过做好国库集中支付、开展专项检查和绩效评价等方式,坚决杜绝中介机构代理主体申报项目,确保资金直接拨付到户、政策直接落实到户。经自查我县2019-2022年支付的主体补助资金,不存在使用财政资金支付服务费的情况,没有中介机构费用纠纷的涉诉案件。三、聚焦质量效益,保障全周期高效使用在中央、省级财政的连续支持下,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活力空前迸发。一是主体数量不断增加。深入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路径,三年来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508家,其中县级以上示范经营主体564家、省级44家、国家级3家。家庭农场2288家、农民合作社224家,三年来分别增长136.3%、15.02%。持续培育引进发展潜力大、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引领作用突出的农业龙头企业达84家,其中国省级8家,本土培育的麦冬企业代代为本公司从“作坊式”企业成长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二是发展品质大幅提升。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工程,推进“三品一标”新型经营主体认证工作,着力推动涪城麦冬、崭山米枣等XX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三年来累计成功认证“三品一标”新型经营主体58家、认证产品109个,其中认证绿色食品2家、认证产品2个,有机产品6家、认证产品7个,地理标志2家、认证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48家、认证产品98个。三是效果发挥日趋明显。积极探索和推广“公司+订单”“股份合作+务工工资+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新机制,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县655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达20.3万户,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50.26万亩,建成优质粮油基地60万亩、麦冬种植基地6.1万亩,生猪出栏达111.95万头。2022年全县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