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局)一、城乡布局同步发展一体化。一是增大城区学位。收回原成都软石赤水实验学校(民办),新增城区小学公办学位500个,初中公办学位1500个,有效解决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校额、大班额问题。二是整合乡村资源。逐步撤除现石堡学校、丙安学校、宝源学校、两河口学校初中部,办成乡镇中心小学;严家、凯旋等一批生源逐年减少的村级小学逐步调整成村级教学点,撤除一批无生源的教学点。二、优化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一是“教共体”共建互补。探索“以城带乡”和“区域共建”两种模式的“1+1”教育发展共同体办学模式,并辅之试行“大校长制”提高教育优质资源布局,通过学校布局规划调整和办学模式的“引流”,确保教育资源整合“1+1>2”,重构“教育共富”发展新格局。二是培养人才能动性。利用各类教研活动、教师培训、技能竞赛方式,加强教队伍素质提升;创设职称晋升条件,鼓励教师申报“三名”教师、骨干教师等,激发人才活力。严格落实农村教师补助政策;加大人才引进、教师招聘力度,重点支持乡村学校补充教师力量。三是资源配置灵活性。依托“教育轻骑兵”有效解决乡村薄弱学校艺体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促进县域内师资均衡和薄弱学校同步发展。—1—三、鼓励学校办学发展多元化。一是精品办学。将小而优的乡村教学点打造成为品学兼优的学校,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绝对优势。二是特色立校。将学科丰富、环境条件达标的乡村学校,打造成为运动类、艺术类的特色学校,招收足球、科创等特长生,大幅提升乡村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吸引力。三是强校扩优。针对原本优秀的城区学校,定制“一校一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行精细化管理,助推学校最大限度发展,确保交出亮眼成绩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