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向假精致说NO《人民日报》曾刊发过一篇文章——《被“假精致”掏空的年轻人》,“假精致”迅速成为网络热词,那么我想问问大家,什么是“假精致”呢?有没有人可以为大家解释一下?(A:我理解的“假精致”就是一些“假名媛”拼单买名牌包、喝下午茶,只是为了发一次朋友圈。)还有没有其他同志可以回答一下?(B:我认为“假精致”就是一些和自身经济收入不符的消费行为,比如说有的人非星巴克不喝、非网红餐厅不去、非名牌衣服不穿。)刚才大家回答的都很好。两名同志的回答中提到了“假精致”的两个特点,是用虚伪的外表炫耀自己,简言之就是“臭显摆”;二是消费与自身收入不相配,简言之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当前,大家身边90后、00后的比例越来越高,已经逐步成为了中坚力量,加上手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导致我们身边不少人受到了“假精致”的影响,今天,我就针对这个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首先,让我们来摆一摆“假精致”的现象有哪些?网络上是这样定义“假精致”的,就是当下部分年轻人超越自身实际,以“精致”为名过度追求“品质”生活导致的预消费、高消费现象。具体来说,主要有这么三种表现:第一种表现:衣食住用“讲档次”。这个电视剧大家看过没有?对,有些同志已经猜到了,是《三十而已》,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但今天我们可不是来看戏的,而是来说一说其中的主角王漫妮的。她身处魔都上海,是一家高奢品牌店的店员,公司安排她去参加免费的豪华游轮旅行,她为了满足虚荣心,提高了信用卡的透支额度,买奢华的礼服、住头等舱,但旅行结束后每天却节衣缩食,靠盒饭度日。每月平均1万5的工资,却租着8500的房子,她立下的三十岁前,要么结婚,要么买房的目标,一个都没能实现。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王漫妮”式的人呢?有的人为了“有面”,烟要抽比别人贵的,时常还要买包“华子”炫一下;有的人为了“体面”,护肤品必须要用国际大牌;还有的人为了“场面”,手机不是新款就是顶配。结果就是到了月底,卡比兜干净、兜比脸干净,一天三次问财务,次次催着发工资,这种所谓的“精致”到底值不值?答案无疑是不值得。第二种表现:事事追求“仪式感”。现在有中国传统节日,有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还有各种纪念日、520、光棍节等新节,在这些节日里讲究仪式一个都能不漏、惊喜一个都不能少,要买鲜花、送礼物、发红包、吃大餐,说不定还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种“事事追求仪式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生活确实需要仪式感,但要把握一个度,不要让过度的仪式感,绑架了我们的生活。当那些商家和网红,一遍遍呼吁我们“要精致生活”时,有些青年就逐渐失去了理智。因为被告知“生活需要仪式感”,所以,本身就背负房贷车贷压力的他们,却还是掏出了银行卡;因为被洗脑“要学会取悦自己”,所以,本身就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他们,却还是打了京东白条。“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用“透支”来变得“精致”,这样的超前消费,透支信用、增添压力,无疑是一种“自杀式消费”。第三种表现:跟风模仿“高消费”。购物全球化及移动支付便捷化的今天,动动手指就能让好货飞到手里,今天下单明天送达的速度使得“买买买”成为不少人的爱好,有的人每天睁开眼、睡觉前都要逛一遍淘宝、京东、天猫,一天不逛就不得劲、一天不买就睡不着。尤其是到了天猫双十一、京东六一八等时机,每家电商平台都会宣称自己的折扣力度非常大,有的人感觉不买就吃了大亏,每到这个时候,家里的快递就会堆积如山,事后才发现很多东西都是可买可不买,有的东西买了之后根本没用过。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模仿他人消费,比如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爱去喝一杯喜茶,具体好不好喝也不好说,我上次去喝了一次好像也就那样,但是看见大家都在排队,我也忍不住就去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模仿性消费。看到这些被“精致”裹挟和伤害的人们,我们不得不思考几个问题:大家追求“精致”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精致”的外表和“精致”的内心哪一个更重要呢?人的价值和地位是用“精致”来衡量的吗?回答这几个问题,我们要来剖一剖,“假精致”到底为哪般?答案之一:“假精致”是被“虚荣”支配。我曾经看过一篇莫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