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X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总结会上的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承蒙领导的赏识和信任,让我在这种场合代表“第X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评委将这次活动的有关情况说给大家听。30到35岁,多么令人羡慕的年龄段,他们有无穷的力量、无限的可能。我们本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就在这个年龄段的在职在编的教师中进行。没有活动,就没有发现。以往在我的认知里,学校的生源比较差,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教学人才短缺。听完这10节课,我的判断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我们不是没有人才,我们是缺少这样的平台,人才就在身边,却没有发现她和他们。或者是发现了人才,却没有很好发挥人才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浪费了人才。10节课,10种风格;10位教师,10种看家本领。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折射出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10位参赛选手,五位评委,去掉最高最低分各1个,平均90分以上者8名,占参赛总人数的80%。而且分数非常接近,尤其是前5名的老师,第1名与第2名仅差0.67分,第2名两人并列,第4名与第1名差1分,第5名与第1名差1.34分,可见这是个十分优秀的群体,而且冲在前边的老师是齐头并进,所差无几这些老师的课堂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教态和蔼可亲、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这使我看到了翰林的希望,看到了蓬勃发展的未来。可惜的是,这个年龄段的教师仅有10名,仅占全校教职工180名总数的5.55%,我们学校这个优秀年龄段的教师奇缺;更可惜的是,在这10名教师中初中部仅有2名,仅占初中部教师总数的22%。这直接影响人才的输出质量——我们的中考成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在以往的教师队伍建设中没有注意到年龄结构的平衡,没有注意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希望学校在以后的招聘、调转老师中,要多多引进这个年龄段的教师。迫在眉睫的是要补充中学部的断层,以强化中考的竞争。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基础。10位教师,10节课。每一次听课前,执教的老师都要给我们发一份材料,有的叫教学设计,有的叫教学简案。无论名称是什么,都要明确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无论这份材料叫什么,都应该包含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及内容等。可是有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很细、很全,却唯独没有“教学目标”,这是不可思议的;有几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用了大量篇幅罗列出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而教与学的过程及内容这个最重要的内容却微乎其微。如果是说课比赛还勉强可以,课堂教学比赛可以不写这些内容,即使写也要提纲挈领。课堂上,无论采用什么形式,教学什么内容,都要在“学、导、练”三字上下功夫、做文章。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与展示的作用,要用学案来“导学”,要当堂训练或检测反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注意控制作业量。比较古今中外教学模式,总体发展趋势是由单一型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由手段陈旧向日益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发展。倡导将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我们参赛选手中的许多老师的趣味性动漫设计、闯关设计等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有3名老师还将手机与电脑的同屏技术也运用于课堂,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一定要与板书整合使用,一堂课下来黑板空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讲实用、实效,注重形式,更注重内容。10位参赛选手,10节课。每节课我都在认真听讲,认真查看学生“活动”的情况,认真记载课堂瞬间的亮点和不足,以及有待于研究和查证的问题。这是我听课的一贯风格,不仅仅是为了评课,更是为了学习和探讨。在我给最高分的时候,在两个人之中究竟应该给谁的问题上犯了难。一位是沉着冷静,教学进程有条不紊,课堂驾驭能力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心里默念:应该给她最高分。另一位是和蔼可亲,教态自然得体,课堂气氛活跃,但有点慌忙,步骤设计太多,有点小瑕疵,可是忙而不乱,尤其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