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众多商家借谐音打造了很多“数字节日”,衍生出了“谐音节日经济”,如“5·20”“5·27”“6·18”“11·11”等。在火热“谐音节日”的衬托下,传统节日却显得相对平淡。基层群众认为,“谐音节日”是互联网背景下诞生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也带动了电商的发展,但却充斥着物欲金钱的味道,让年轻人苦不堪言,对此,应理性对待,不可盲目跟风。从现实反映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过传统节日的物质需求已逐渐减少。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是传统节日遭受冷落的间接原因。我们知道,有许多节日是人们为“吃”而设计、创造出来的。古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所能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十分有限,我们的祖先生活异常艰苦,便希望找个节日来庆祝一番。而如今人们生活富足,吃穿用都可以随时购买,因此人们不再对传统节日有更多的渴望和期待,而是让人感觉过不过节都“无所谓”;而且交通和通讯便利,省去了许多登门拜访和一些繁琐的礼节,导致传统节日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第二,传统节日形式不及谐音节日多样,略显老套。传统节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丰富节日内涵,但过节气氛不够浓郁,相对“谐音节日”传统节日形式略显老套,甚至有些重大节日被年轻人称为“催婚”“催育”的日子,更导致现在很多年轻人以“逃避”的姿态过节。这也要求传统节日应该不断地发展以及创新,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第三,谐音节日在商业炒作下越发火热,传统节日受到冲击。“谐音节日”虽然热闹,但不得不承认在商业运作下,越来越受人们的追捧。总结各类“谐音节日”,大多都与“爱”和“购物”相关,体现了大家对情感的寄托和物质的需求。谐音节日的异军突起,一方面丰富着民众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也对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此外,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热情也日趋冷却,导致很多传统节日都流于形式。基层群众认为,传统节日该怎么过,也需要深刻反省。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过节的形式,让传统节日热闹起来。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和宣传。线下要在学校、社区等地适度举办弘扬传统节日的各类活动,让传统节日氛围在群众心底扎根。线上要利用好社交平台进行宣传引导。近年来,利用网络开展的各类传统节日宣传活动此起彼伏,但也凸显出“内容平台不匹配”“不同平台内容同质化”等短板。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各类社交平台的调研,充分掌握平台调性,了解年轻人喜好,力求“好马配好鞍”,做到精准投放。改变“说教”式的宣传引导方式,创新形式,变被动宣传引导为主动参与互动。二是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能让“谐音节日”成为不良商家哄抬物价、扰乱行业秩序的“良机”,也不能让不同的传统节日在线下市场被营销为相同的“购物节”。节假日打折促销无可厚非,但节日市场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赋予传统节日新元素、新活力。各部门要形成合力规范“节日经济”,形成良性长效循环模式,避免“节日经济”粗放式发展、野蛮生长。三是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共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过节文化势在必行。传统节日的生命力要靠创新来延续,“谐音节日”的燥热要靠理性来降温。让我们从科学、文明、理性过节做起,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