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字乡村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性发展,传统农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步伐逐渐加快,农业数字化成为了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但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存在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脱贫攻坚期间国家大力建设公用移动通信基站,使乡村以及偏远地区的通信能力不断提高,但部分乡村依旧没有接入互联网的手段,互联网的普及率较低。而已经拥有移动通信基站,或安装光纤网络的乡村,也存在手机信号不良、通讯质量不佳、网络连接不稳定、网络速度与城市相比偏慢、移动通信基站的质量不佳等问题。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是网络覆盖程度存在差距,在一些位置偏远、环境恶劣的乡村,受自然条件限制,网络覆盖成本高、难度大,网络覆盖工作进程相对缓慢。另一方面是信息应用水平差距明显,很多农村刚刚接入互联网,一些农民还不会上网,农村信息化应用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比例地区差距明显。三是系统安全保障不足。农业系统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和网络安全防护软、硬件设施均不足,网络信息安全环境保护能力不强。农民对不良信息防范意识较为薄弱,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辨识能力差,容易成为网络电信诈骗的重点对象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监护人的监督和教导,也容易沉迷于网络。四是乡土专业人才匮乏。乡村基层干部对数字乡村的建设没有充足的认识,乡村信息化发展缓慢。中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村居民自身信息化素养不足,观念落后,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对数字乡村的认识不充分,对发展信息化农业、从事信息化农业生产、进行互联网销售等活动的兴趣不足,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性不高,制约数字乡村建设。五是资源统筹不充分。各类平台开放度不够,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缺乏吸纳社会资源和引进专门人才的能力,对于具有创新意义和可持续发展作用的模式尚未形成政策和制度保障机制。投融资机制还有待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尚未破题,市场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亟需探索完善。二、对策建议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城乡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APP)软件。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要加快数字乡村人才的培养和扶持数字农业服务公司发展,各级财政要为数字乡村发展和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切实有效的财力支持。二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和信息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集聚发展类村庄一般具有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基础设施完备等特点,要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重点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工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强产业吸纳当地就业的能力。对城郊融合类村庄,加快乡村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促进城市优势资源向乡村流动。对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依托“互联网+”,深挖乡土文化的独特资源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互联网特色旅游乡村。对搬迁撤并类村庄,重点考虑迁入地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类信息服务的接续问题,避免形成新的“数字鸿沟”。三要加强农村网络安全保障。利用互联网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互联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示范基地。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智慧广电建设以及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字文物资源库”“数字博物馆”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网络展览,大力宣传农耕文化,支持“三农”题材网络文化优质内容创作。通过网络开展宗教政策宣传普及工作,依法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及其有组织的渗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