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第X初级中学校长在新学期开学大会上的讲话各位老师们:大家上午好!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今天我们又回到工作岗位上,新学期的忙碌又开始了。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到现在快一年的时间了。年轻教师可能不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我这里简单和大家回顾一下:1952年,我国借鉴原苏联的教育模式,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推行双基教学的课程观,“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入双基目标时代。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意味着课程改革进入三维目标时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导思想中有这样一段话:“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标志着课程改革迈入核心素养目标时代。如何理解课程改革三个时代的不同特征?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双基如剃头、三维目标如理发、学科核心素养如美发。上世纪50年代我们都没钱,那时候只能剃头;后来改革开放了,大家开始有钱了,就把剃头变为理发;到了21世纪,理发又升级成了美容美发。从剃头到理发再到美发,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样的道理,学科育人目标的升级也能体现出我们对目标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准确。事实真的如此吗?新课程标准颁布快一年的时间了,与新课标同步的新教材也从今年暑假后各学段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我现在问一个问题:你能准确地说出所教学科的核心素养吗?恐怕不到十分之一。尽管我们学校从上学期就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新课程标准,寒假期间也倡导老师们积极学习有关的理论书籍和课程专家讲座,我想学习效果良莠不齐。有的老师说理论书籍枯燥,看不进去;有的老师说专家讲座“高、大、上”,听得云里雾里不接地气。今天我就做一个知识、理念的“搬运工”,我只是一名中师毕业生,学历不高,视野受限;今年55岁,年龄不小,而且半年来腿也不好使,但我相信只要能坐下来读书、静下来思考,接受新的思想理念,一个人就不会老去。否则,30岁的身体,60岁的大脑。永远不要低估一颗拥有教育情怀的心!下面我力求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路径、接受得了的理念,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触摸新课程标准的脉搏。由于视野所限、能力所限,我这个“搬运工”有的地方可能是鹦鹉学舌,满足不了老师们的胃口,一家人坐在一起知无不言,抛砖引玉吧。愿这次交流开启我校新学期教科研工作的序幕——学中思、思中做、做中改,让我们带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前行!大家都知道上海中心以“龙”为意象的,是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也是地标性建筑,是以“凤”为意象的,其初始概念是法国建筑设计公司的,不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我举的两个例子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一座地标性建筑首先确定建筑的灵魂(意象),然后是图纸设计(路径),第三步才是工程施工。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灵魂,学科课程标准相当于图纸,教材是建筑材料,老师是施工者。党的XX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把学生的德“立”起来、如何把人“树”起来?假如我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一员的话,我说的是假如。如何做顶层设计?思考的路径是什么?课程修订组的专家们一定要首先考虑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结束之后,15岁中国学生希望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代表国家层面为初中毕业生“画像”——“三有”的时代新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培养目标,修订组曾经尝试用5种不同的思路来表达,共654个字,改了至少57稿。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