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讲稿】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多边主义作为协调三个或者更多国家之间关系的制度形式,要求各国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开展各项活动。在国际大变局背景下,多种形式的“伪多边主义”粉墨登场,肆意抛弃多边主义原则、开展强权政治、实施单边主义、谋求小集团利益等,严重削弱多边主义基础,破坏国际秩序,亟待“拨乱反正”。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主张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所倡导的真正的多边主义,正视世界各国文明文化、社会制度、思想理念和宗教信仰等差异性,超越国家中心和意识形态分歧,以兼收并蓄的价值取向将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差异视为全球繁荣的条件,寻求各国和平共处之道,这符合多边主义的初衷和应有之义。真正的多边主义要在开放包容、公平正义的理念下,以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地位为根本遵循,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引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一、回溯多边主义历程,坚定多边主义信念国际权力结构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其变化必将对其所衍生的既有秩序和国际机制造成冲击和影响。多边主义伴随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而发展,作为协调多个国家之间关系的制度形式,其演变符合国际现实偶然和必然的综合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兴盛三个时期。可以说多边主义对维护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稳定和世界的繁荣发展功不可没。近年来,个别国家假借多边主义之名,行霸权路径和强权政治之实,妄图削弱和边缘化现行的多边主义制度,企图搞带有集团政治色彩的“小多边主义”,使现行的多边主义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世界形势日益严峻复杂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及人民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期盼和需求更加强烈,回顾多边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对国际社会发展的贡献,有利于坚定多边主义信念、凝聚多边主义共识,多边主义仍然是未来各国应对共同挑战的唯一出路和最佳选择。多边主义的萌芽。与现代国际法相联系的多边主义实践始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确立的国家主权原则使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体变为国家,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方面也建立了制度安排。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则是多边主义实践的进一步优化,该体系所创造的欧洲协调机制对维护欧洲和平与均势起到重要作用,但它在制度性和规范性方面仍然欠缺,且多边主义实践局限于欧洲,不适用于全球。19世纪多边主义的渐进式发展,为20世纪多边主义成为“走向制度的运动”奠定了基础。一战后,多边实践的典型案例是国际联盟,这是多边主义的一次重要探索,实现了用多边协商替代单边强制、以制度规则替代寡头权势,这是用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维护世界秩序的重要尝试。后因其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导致成效不足,最终只能黯然退场,但国际联盟的建立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多边主义秩序原则的共识和多边精神。多边主义的发展。对二战后的美国而言,多边主义是降低霸权成本、实现其主导全球秩序的便捷工具,美国将多边主义國际制度视为美国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联盟失败的基础上,美国主导建立了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普遍和广泛原则的组织。虽然在美苏两极对抗格局下,联合国难以发挥实际作用,甚至成为美苏两个集团对抗的工具,但联合国及其系统下的国际组织在推动国际社会发展方面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所确立的多边原则和秩序依然是当今国际社会所认可的准则和规范。这时期,在经济方面也建立了全球性多边主义制度,如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与此同时,地区性的多边主义也逐渐发展,如欧共体、石油输出国组织、西方七国集团、东南亚国家联盟、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等。二战后多边主义的发展成效使国际社会更加相信只有多边主义才能带来和平与发展。多边主义的兴盛。冷战结束后,美国将自己定义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并竭力追求美国单极霸权。美国认为只有多边主义才能将其权力合法化地转化为世界影响力,并通过多边全球性组织将其他国家纳入其中,在实现美国利益的同时与美国共担责任。其他大国则努力追求建立多极体系,积极参与全球多边治理,免受美国霸权的限制、胁迫,以寻求自身利益。冷战秩序的终结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