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xx年历程、经验总结和回顾展望(集团公司)我国国有企业(注:19xx年之前称“国营企业”,为便于全文统一,以下统称国有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较长一段时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国有企业占据国民经济xx%以上的份额,遍及所有领域,为我国建立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等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由于历史、思想意识等种种原因,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普遍存在效率不高、体制僵化、缺乏市场活力等弊端,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因此,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全方位开启了中外历史上最大规模和独具特色的改革实践。在四十余年的改革中,国有企业经历了政府简政放权和两权分离、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国有资产(资本)管理模式创新等阶段,取得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和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此同时,在很多方面仍有遗留问题未能解决,使得改革至今仍在继续。国企改革是我国整个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缩影,反映了这一新时期我国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思想观念到文化新旧交替、错综复杂的特点。因而,回顾和总结国有企业xx年改革,不但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其间的得失成败,更加清醒地看清未来改革的方向,辨明未来改革的目标,也能够加深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性认识,坚定新时期党确立的一系列政策路线,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国企改革四十年历程我国的国企改革基本目标是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为实现此目标,改革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阶段(19xx—19xx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企业是政府按照行政级别来管理的资产单位,其运作不是依赖市场竞争而是由行政指令性计划推动,这造成其管理体制机制普遍僵化,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开始有限度地允许市场交易以鼓励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增加生产。例如,19xx年年底,xx的地方政府支持x家国有化工厂在完成计划任务的情况下自主生产,并留存部分利润以扩大再生产和给职工发放奖金。在很短时间内,x家企业的产量、职工收入均增加,效益迅速显现。据此经验,19xx年x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将这一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做法上升为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深化这一政策,19xx年国务院又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赋予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产品销售、物资采购、留用资金使用、资产处置、机构设置、劳动人事管理、产品定价、工资奖金分配、联合经营xx项自主权。19xx年制定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又把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到xx项。为增强企业活力,国家进一步探索国企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例如,19xx年,将过去长期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改为“厂长负责制”,使厂长具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同时也明确其所负的经济责任,使其权利和义务对等;19xx年x月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局,以推动“政企分开”;国有企业也积极创新企业经营方式,如采用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经营等经济责任制形式。这一阶段的“放权让利”改革是试水,国有企业开始摆脱行政管理的束缚,深入市场参与竞争,结果在短期内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但是,这种“试水”很大程度上是“试错”,在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都很不成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很多企业利润留成多、上缴国家少,致使国家只见利润增长,不见上缴收入增多。为此,19xx年国务院叫停了承包经济责任制的利润分配模式,开始实行“利改税”。此外,承包经营制也导致企业重当期生产、轻长期投入,滋生“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等行为。事实上,xx世纪xx年代,国企的明亏、暗亏、盈利数量各占x/x,国有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可见,国有企业必须进行更加全面彻底的改革。(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阶段(19xx—20xx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创造了制度环境。十四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