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大学生返乡创业协同帮扶机制构建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可见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基础工程。产业兴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所提出的五项总要求中是摆在第一位的,是基础中的基础,而要实现产业兴旺,必须要有能做成、做大、做优、做强产业的人才。大学生有专业知识、创业激情,如果他们能利用所学回报家乡、返乡创业,将成为发展乡村产业、惠及乡邻、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智力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也是乡村留住“本土人才”,实现乡村智力“内循环”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大学生返乡创业率与成功率不高,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执行、社会环境、教育供给、企业帮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与企业形成协同帮扶机制,助推他们返乡创业,为当地村民多增收、有奔头提供支撑。一、大学生返乡创业协同帮扶机制构建的意义创业,对任何人而言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扎扎实实的复杂系统工程。大学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他们有专业知识、有返乡创业回馈家乡的热情,但与复员军人、农民工相比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他们的生活阅历、对当地政策的知晓度以及人脉资源、融资能力等有限,因此,如果政府、高校、社会、企业等能遵循协同学原理,有针对性地建立帮扶机制,发挥协同效应,就会让返乡创业这个复杂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化繁为简。(一)有助于提升国家相关政策的帮扶效能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业帮扶政策与措施,如果当地政府能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就业创业主管部门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企业等共同商议制定措施,并积极宣传、贯彻这些政策、措施,就能大大增强部门之间的协同性,提高政策实施的速度,发挥政策帮扶的效能。(二)有助于形成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社会氛围在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制定帮扶举措后,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官方媒体宣传、高校宣讲,打通学生返乡创业的“最先一公里”。另一方面,企业本身作为政策制定的参与者、政策的受惠者,并且身处乡村,其员工大多为乡邻,可以对帮扶政策进行“现身说法”,在整个社会形成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信心高校如果能及时将国家与地方政府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纳入双创教育课堂,积极引导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活动,将大大提高学生创业积极性。同时,如果有老师引导他们将创业构思落地为创业项目,并将项目引入校园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后续指导,回乡后有家人的支持,家乡的企业负责人也能对他的创业项目进行指导,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信心。(四)有助于推进乡村智力“内循环”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建立了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协同帮扶机制,让大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帮扶的力量,从而增强了其返乡创业的信心。切实的帮扶,也必将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成功率,他们成功后的涉农企业在良好的创业环境中也将发展为产业,并延伸产业链,从而吸引更多的同学与乡邻回乡创业、务工,乡村的“本土人才”就会实现“走出去—回家乡”良性智力循环,为乡村振兴提供长远的智力与产业支撑。二、大学生返乡创业协同帮扶机制的堵点及其成因从麦可思《就业蓝皮书》来看,大学生创业率2012届、2013届分别为2.0%、2.3%,2019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4%,随着毕业时间的延长,创业率呈上升趋势,毕业三年内上升至8.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每年应届毕业生创业率普遍不高,就业几年后再创业率逐年上升。从2018年下半年到2020年上半年,课题组就大学生返乡创业相关问题深入湖南、贵州、江苏三省部分贫困地区,展开近两年的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是部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创业大学生、村民、在校大学生等。调研时编制了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其中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中发放问卷150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发放问卷80份、返乡创业大学生中发放问卷165份,回收率均为100%,对村民的调研以访谈为主,没有发放问卷,“在校大学生”的调研,均是通过所走访高校的双创课教师与双创教育管理人员向该校在校学生用“问卷星”的方式开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