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杨凌示范区工作报告2022年4月29日一、2021年工作回顾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示范区发展历史上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第十次省部共建会议的成功召开,示范区“国家队”定位的明晰,24年建设发展成效的评估,“十四五”规划宏伟蓝图的制定,让我们精神振奋、备受鼓舞、充满干劲!2021年也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巨大挑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7.78亿元,同比增长2.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4亿元,同比增长7.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16.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分别达到6.9%和10.2%。(一)强化机制、狠抓落实,省部共建机制优势有效发挥。积极对接各共建部委,推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成功召开,刘鹤副总理出席并讲话。会议进一步强化了共建会议制度,充分肯定了示范区成立24年来取得的成效,明确了新时期建设发展的新目标,提出了示范区在更高层面履行国家使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围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研究制定了《杨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精神确定重点任务落实清单》,系统评估了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效,客观评价了示范区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成效和经验,为国家层面推进示范区建设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高层次高水平编制完善了示范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科学绘就了宏伟蓝图。全年争取中省各类资金支持27.97亿元。(二)做强平台、力促转化,创新和示范推广能力不断增强。聚力打造全省农业创新驱动总窗口、总平台,制定《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种业、果业、农业智能装备、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畜牧、食品工程等6个产业创新中心挂牌成立并运行,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初步形成。强力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围绕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成立种业创新中心,汇聚了6名院士领衔、31名国内顶尖专家在内的技术创新团队,建立了以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蔬菜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全年89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登记,陕单650入选黄淮海夏玉米(机收)五大核心展示综合表现优良品种。成立运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和中陕高标准农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科技力量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赋能。持续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联合中国农科院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杨凌分中心、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及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杨凌分中心,全年实现技术合同交易109项、交易额2.39亿元。科技企业培育实现新突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翔林农业、龙翔数字、海斯夫被认定为首批省级瞪羚企业。持续提升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质效,支持法人科技特派员企业参与“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广联合体,发展产业链推广企业10家,面向旱区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445场次、培训农民4.5万余人次,981人获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全年实现示范推广面积1亿亩,效益235亿元。(三)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开创新局。坚持把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放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局中来定位,推动召开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业部长会议,一致通过了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构想》,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法定国际地位成功锁定。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国际农业科技论坛顺利举办,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及其他国家开展援外培训项目8期,19个国家的330名农业官员参加培训。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建成启用,哈萨克斯坦爱菊农产品物流加工♘区等4家境内外实训基地揭牌运行,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影响力不断扩大。加快推进杨凌自贸片区建设,聚焦“系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