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警”构建稳定祥和新农村——河南省新密市实现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全覆盖新密市位于郑州市西南30千米处,总人口80万人,市域面积1001千米²,辖13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风景区管委会、303个行政村。近年来,新密市不断坚持与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致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体系,以“一村一警”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为抓手不断向下延伸治安防控触角,构建反应灵敏、互联互通,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多发性社会治安问题得到遏制,确保了人民安居乐业。一、村村驻警推动安防下沉从2014年开始,新密市推行社区民(辅)警进驻每一个行政村的做法:重点行政村建立警务室,由派出所民警担任包村民警辐射周边村;普通行政村设立警务工作站,由派出所辅警担任包村辅警,据此延伸警务工作触角,形成“以包村民警为中心,包村辅警为补充,村组干部为纽带农村群众为基本防控单元”的点线面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实现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全覆盖。目前新密市在全市行政村和居委会设置了60个警务室、290个警务工作站,配备了60名专职化的社区民警与350名专职包村辅警,形成“派出所下设警务室,警务室下设警务工作站”的工作模式。所有警务室、警务工作站按照标准,统一设置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制度等硬软件,为社区民警、包村辅警筑牢了一个个基层基础工作的前沿阵地,确保村村有人包、村村有人管。二、任职“两委”促进警务前移2015年,新密市在全省率先开始积极推进社区民(辅)警在村“两委”任职工作机制,党员社区民(辅)警任村副书记,非党员社区民(辅)警任村主任助理,以“两任”工作机制为抓手,推动社区民警、包村辅警进入到基层“两委”组织。通过定时参加村情会、党员代表会让广大社区民警、包村辅警切实深入到群众中去,更便捷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目前,新密市共有101名社区民(辅)警在村“两委”任副书记,249名社区民(辅)警在村“两委”任主任助理,全部社区警力充分融入基层“两委”组织中,与群众走得更近,更加熟悉、了解乡村治理工作。三、“双调”机制化解基层矛盾依托“一村一警”警务模式,积极探索与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预防和化解矛盾,实现矛盾不上交。(一)做好顶层设计由市委市政府、市政法委牵头,公安、司法、人民法院多部门参与,按照河南省公安厅、河南省司法厅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一村(格)一警”和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意见》,先后出台了《新密市警民联调工作机制试运行办法》《新密市警法联调工作机制运行办法》,进一步完善了顶层设计,规范了警民联调和警法联调对接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新密市将1053名人民调解员全部融入“一村一警”工作中,通过警调联动工作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同时在全市所有警务室设置警法联动办公室,实行人民法官与社区民警点对点分包机制,对适宜调解的案事件进行诉前调解处理。借助法官、检察官、律师、新乡贤等及时发现小苗头、合力化解小纠纷,做到源头治理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二)梳理经验,扎实推行通过长期的基层社区警务工作积累,新密市在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中梳理出“一网”“两会”“三个范围”“四条渠道”和“五方联动”的工作机制进行试点推广。“一网”就是“织好一张网”,按照每个村“1+3+N”的工作模式建立一张信息收集网。“1”指每个村一名包村辅警;“3”指治安维护员、矛盾调解员和专职人民调解员;“X”指按照每20户至少组建1个信息员的标准,在每个村选聘^名信息员。通过这张网,大家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类信息,借助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及时报送,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对行政村内大事小情的触角探伸。“两会”就是“开好两个会”,利用民(辅)警担任村委副书记(主任助理)和调解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优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村干部碰头会和群众恳谈会,协同村委及时掌握各类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共同商议解决,实现了从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