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联世界生成未来”为主题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7月6日在上海开幕,大会汇聚融通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思想智慧、前沿技术、产业动向和人文生态,助推人工智能健康创新发展。此前不久,世界互联网大会在山东曲阜召开,各国政要、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学者齐聚尼山,在“交流、互鉴、包容”的主题下,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人类发展等问题进行高端对话,共同探讨新时代的数“智”文明建设。相较于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的技术变革,“安全可信”“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成为会议期间提及最多的内容。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逐渐融入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娱乐和交往方式。人类社会正由传统的“物理世界-社交网络”二元空间进入到“物理世界-社交网络-数字世界”三元空间。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都悄然发生着变革,产业结构和社会分工模式随之重构,数据成为生产、经营和规划管理的核心资产。不可否认,全新的数“智”时代已然到来。在数“智”时代,物理世界的环境变化和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被记录下来,并通过数据的存储、传输、分析、利用,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或特定的经济、社会价值。而以价值挖掘为导向,政府和企业对于数字化应用创新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整合开放,到各类应用场景的开发拓展,数字化改革成为当前产业经济和社会治理体系转型发展的主旋律,数字加工、管理、服务、创造变得更加高效、精细和人性化。与此同时,数字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也带来了一系列公共安全和社会伦理问题。无论是信息利用、系统运行,还是专业协作和权责划分,传统的社会秩序和生产关系面临巨大挑战。因此,真正的数“智”文明,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技术支撑,更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功能和制度保障。一方面,为了保障数字计算的可靠性、公平性、正义性,数据的合理、适度挖掘和算法的准确、透明使用变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为了保障社会的积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数智应用不能只考虑工作的效率和效能提升,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也不可或缺。换言之,为了让数字智能应用更好地服务人类,我们不仅需要实现技术的可信赋能,更要推动技术与文化的深度结合。数“智”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可信赋能大数据虽然能够产生强大的信息价值,提高政府和企业的管理、服务效率,但也使得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的风险激增;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帮助人类完成各种枯燥、复杂的工作,提高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但却潜藏着诸多不可控因素。人们在网络上的搜索和聊天记录,会通过大数据分析转变为个性化的推送服务,这些服务系统甚至比我们每个人都更加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各个不同渠道产生和收集的数据,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世界的运行状态,并对数字智能应用的最终结果产生影响,而数据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决定了应用的有效性;安装在各个角落的摄像头和传感器与城市大脑相连,时刻感知着周围环境,并在特有的知识框架下进行自主计算和决策,其相应信息处理过程却往往处于黑箱状态。从“互联网+”到“数字+”“智能+”,技术与现有功能运行体系、流程、系统的融合推动了各领域的开放、创新和绿色发展,但面对多方面的潜在问题,我们只有进一步完善体系、加强监管,实现技术的可信赋能,才能用好这把“双刃剑”。在功能层面,各类身份验证、数据加密、分布式计算、模型解析手段被广泛研究和探讨,并运用到数字智能系统中,以增强其应用服务全过程的安全性和确定性;在制度层面,全世界各国都出台了相应法律法规(包括国内的《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对数据要素的共享、流通、服务和隐私保护进行严格约束,也起草了一系列应用导则和管理办法(包括国内的《人工智能安全与法治导则》《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对人工智能算法的使用方式、知识产权、法律责任进行界定。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数字智能应用正变得日益普及,可信计算和可信智能也成为应用场景开发和拓展的关键。在金融领域,数字水印、生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