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也特别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不难看出,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核心问题,当然也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要素。只有通过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才能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础和载体,才能确立起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为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创造条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要求,就是要解决市场取向改革不足与市场取向改革过度并存的问题,塑造“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市场门类上,加速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从总体上看,我国商品和服务市场化改革彻底、发育健全、竞争充分,但是要素和资源市场如土地、资本、高级劳动力、技术和数据市场等市场化取向改革不足,有些刚开始发育,有些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竞争。市场门类发育不均衡的原因,客观上是要素的属性要比商品服务更为复杂,有些要素附带着更多的非经济因素,市场化程度可能弱一些,如劳动力附着于具有尊严的个人身上;土地带有一定的公共品属性,它还是农民的社会保障中最后的支撑体系;资本则跟剩余索取权和社会阶层划分等联系在一起。鉴此,政府一般会根据要素的基本特性,按照社会稳定与效率相互协调的原则,小心分类、分步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控制要素流动由于会使控制者掌握要素使用权力并获取租金,因此在改革中要防止那种借口要素市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推迟或拖延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倾向。在市场规模上,把潜在规模优势转化为现实市场规模优势。从“市场体系”到“统一市场”再到“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些提法的变化意味着政策取向要从建设市场到建设一体化市场,再到建设大市场和强市场。我们一直是大规模国家,但是目前还不是大规模市场的国家,更不是强大市场国家。我们的市场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低,虽然因为人口多、加总算起来也不小了,但是市场呈现为行政分割状态,因此它只是潜在规模大,实际规模并不具有竞争优势,可以被规模经济利用的可能性并不大。推动潜在大市场走向现实的强大市场,除了要通过深化改革释放生产率、逐步提升居民工资水平、分好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外(这些都是做大市场规模的基本前提),还有两个重要的相关问题:一是大力纠正导致市场分割的行政因素、法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鼓励区域一体化发展;二是要加快资本市场化建设,通过资本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提高财产性收入的比重。这是在扩大工资占比条件受限的前提下,可以迅速做大做强市场规模的关键一环。在市场结构上,尽快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我国产业的市场结构由于缺少充分的资产兼并市场的洗礼,以及行政区经济的阻碍,企业之间相对缺乏密切的产业分工合作关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待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要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载体上,建立起既不是原子化的市场竞争,也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结构下,某些产业中往往存在若干相互激烈竞争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它们就是产业链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链主”。而其背后则是一大批纳入产业链治理体系的中小微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中小微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是链主们的中间投入品供应商,具有专门的知识或技术诀窍,成为产业链上的“隐形冠军”,它们与链主的关系呈现为密切的“依赖性关系”。同时,广大的传统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则活跃于这些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不涉及不涉足的产业领域,不与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之间发生正面的直接竞争,与后者呈现为国民经济的“补充性关系”。在市场价格参数上,尽快形成广义价格调节机制系统。充分竞争后形成的广义市场价格参数的调节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效的信息传递功能;二是引导资源配置功能;三是内在的激励约束功能;四是收入分配功能。某类市场价格参数的市场化改革不足的话,一是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