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指社会主体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熟练掌握并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品质和能力。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和青年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新规律,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显得日益紧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青年教师的核心素养思政课教师是青年的“引路人”,只有高校思政课教师自己首先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各项创新理论成果,具备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才能把握好思政课课程之间以及各门课程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才能从深层次上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分析方法正确地思考和观察世界、认识社会、直面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思政课是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渠道,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意识形态阵地能否“守得住、站得稳”。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才能游刃有余地阐释、宣传、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引导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明辨大是大非,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衡量一个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关键指标,也是推动高质量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好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思政课教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受多重因素制约一是学科背景的复杂化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先天缺失。为实现“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的要求,部分高校引进诸多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出身的人才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导致部分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人才培养的专业化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系统性构建不够。在实际开展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需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能胸有成竹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然而,部分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在硕士、博士培养阶段,更多注重专业性的训练,深度有余而广度不足,很难做到系统、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制度体系的导向性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聚焦程度不够。职称评价上,各大高校职称评价体系更多关注科研能力,因此,部分青年思政课教师无暇关注马克思主义综合素养的提升,他们更倾向于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所学的专业。教学评价上,部分高校教学评价标准主要关注课堂氛围营造和趣味性,而不是学生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的提升,致使有的教师更多照顾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从而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内外结合”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核心是要在学习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对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而言,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度研究,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关键是要在科学研究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科研教学相长,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内在的统一体。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重点,处理好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关系,使学科建设目标与课程建设目标具有一致性,以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