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戈壁,莫高窟静立千年,浩瀚星空,“樊锦诗”星莹莹闪烁。近日,樊锦诗再为敦煌事业捐资千万元,这位“敦煌女儿”几十年来对敦煌的爱始终如一。曾经的她持责任担当扎根戈壁,捧一颗敦煌情深的真情,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今的她满头华发守一份薪火相传的初心,守护千年瑰宝,传承中华文明。承一句嘱托,向下扎根,大漠风沙吹不散责任担当。“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遗产交给我们,我们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历史。能为莫高窟做事,是我的幸运。”樊锦诗从北大毕业后,因导师的一句嘱托,放弃北京和上海的繁华,来到黄沙漫天的敦煌,洞外飞沙走石、满目荒凉令她退却,然而洞内鬼斧神工的彩塑壁画,只一眼就成了她一生的责任。守护千年瑰宝,传承中华文明这一沉甸甸的担子她接了下来,自此便扎根在了这里,这一扎就是六十年,大漠的风沙吹散了她来时的彷徨与害怕,吹白了她的黑发,但仍吹不散她对莫高窟的责任与担当。承一句嘱托,向下扎根,肩负责任担当,这是樊锦诗的写照也是无数奋斗在一线的基层干部的写照,党员干部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党的嘱托,背上行囊,踏上远方。在偏远贫穷的山区,在无人问津的大漠戈壁,深知复兴强国的重任在肩,脚踏实地从零做起,从小事做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拼命地在祖国大地扎根,用双手干事创业,送走贫困,迎来小康,逐梦现代化。守一份真情,奉献一生,遥遥戈壁截不断满腔热爱。“我白天想敦煌,晚上梦敦煌。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六十年一甲子,樊锦诗缘何守一不移、只此敦煌?我想答案唯有热爱。热爱能抵岁月漫长,在敦煌的半个世纪中,她走遍了每一个洞窟,看遍了每一幅壁画,莫高窟宛如她的第二故乡,在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过程中,这些历经千年跨越几十个朝代的世界瑰宝一点点地揭开神秘的面纱,历史文物是如此脆弱,又如此美丽,怀着这一腔热情,倾尽毕生心血,守着一方石洞。时光很长可以成就很多事业,岁月很短一生只够做一件事。樊锦诗因热爱考古、热爱敦煌而为莫高窟奉献一生,党员干部们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而选择了在最艰难的地方、最靠近人民群众的基层一线,怀着对党的忠诚,对民的深情奉献一生。人生匆匆数十载,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有限的生命中,自然当♘植为民的情怀,甘做人民公仆,全心全力为民办实事,将为民服务事业贯彻生命始终。捧一颗初心,薪火相传,古道艰险拦不住莫高精神。“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这是写在敦煌研究院墙上的一段话。扎根大漠,谈何容易,但始终有如樊锦诗这样的“守窟人”,不远千里而来只为留住敦煌的美,而这前赴后继的背后正是薪火相传的“莫高精神”,六十年来她带领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们一起不断探索创新,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从实地开放展览到数字时空永存,敦煌遗产保护迎来崭新篇章。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作为一代代“守窟人”的精神源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同样支撑着无数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守初心,艰苦奋斗谋发展的伟大建党精神,也是红色血脉的代代相承,斗转星移,时空变换,百年初心不变,广大党员干部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一代接着一代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将伟大复兴的蓝图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