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国资国企改革的研讨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作出重大部署,这为国资国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意义(一)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关键举措。国有企业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物质和政治基础,是公有制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将有助于提升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巩固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并确保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更加稳固。通过优化国有企业的结构、提高其运营效率、加强创新能力,我们可以进一步激发国有经济的内在潜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力。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我们更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为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才能应对各种内外部挑战,确保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福祉。(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国资国企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通过深化改革,能够促进国资国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们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有企业可以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引领产业发展,推动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三)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主要分布在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肩负着执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重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有助于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国家战略中的支撑作用,确保国家在能源、粮食、信息等关键领域的安全,并促进国家重大战略的顺利实施。近年来,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我国的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协作,开拓海外市场,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示范和领导作用。二、当前国资国企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企业治理结构仍需完善。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国资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但部分企业仍然存在治理主体职责不清、决策程序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些企业的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存在职责重叠或缺失的情况,影响了企业的决策效率和管理水平。(二)创新能力不足。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国资国企的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国资国企的布局相对滞后,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三)市场化经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在一些国资国企中,市场化经营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的用人制度、薪酬分配制度等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部分企业存在人员冗余、劳动生产率不高、薪酬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竞争力。此外,一些企业在市场开拓、资源配置等方面还存在行政化色彩,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四)国有资产监管有待加强。随着国资国企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的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存在职责不清、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依然存在。同时,国有资产的监管方式和手段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需要。三、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稳步前进(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国资国企改革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把党建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