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青年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调查研究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政治能力内涵的深刻阐述,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明确要求。机关青年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后备骨干,政治能力过硬,就能更加坚定为事业持续奋斗的信仰信念,就能更有力地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青春力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治建设面临的形势和环境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对加强机关青年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当前机关青年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各界对机关青年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评价整体是好的,但同时,在调研中也发现部分青年党员干部在政治能力方面仍有不足,补短板依然迫切。(一)在政治站位上,大局观念不强、自觉意识不够。当前部分机关青年党员干部政治站位不高,格局和眼界还需提升,缺乏“舍我其谁、功不在我”的大情怀、大格局。有3种现象需要重视:一是边界不清的工作相互推诿。一些青年干部还有担心“一朝揽责一世担责”心态,特别是在责任重大、难抓难管的工作上,互相推脱,主动担当意识不足。二是多方协同的工作配合不够。在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中,有的青年干部站位不高,缺乏“一盘棋”思想,上下协同、左右联络不够。三是需要牵头的工作不愿出头。有基层干部反映,少数年轻领导干部遇事不够果断,不敢拍板、不愿牵头,导致一些要紧事项议而不决。(二)在政治定力上,斗争精神不足、鉴别能力不强。斗争精神强不强,是衡量政治定力的重要标尺。调查发现,一些青年干部圆滑世故,年纪轻轻就养成“老好人”心态,在小事、小节面前原则立场不够坚定。一些青年干部面对负面观点和不实言论不敢主动发声。一些青年干部在明文规定不可为的情况下,习惯以“你说的好像也对”“我再帮你问问看”口气回复,导致一些矛盾未能及时化解。(三)在政治担当上,攻坚本领不高、担责意识不足。调查发现,“在急难险重岗位和大事要事面前存在畏难情绪”是机关青年党员干部的一大通病。一些青年干部在为基层分忧解难的大事上担当意识不够,有的甚至以制度、程序做“挡箭牌”。问卷调查反映,目前一些机关青年党员干部还存在“畏难避责、怕挑重担”的心态,在面对一些“烫手山芋”时,怕影响“政治前途”,往往满足于依照程序、按部就班地去做,影响了工作质量。(四)在政治自律上,自我约束不严、作风表现不实。调研中不少受访者反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存在年轻化趋势,一些机关青年干部年纪不大就有“官架子”,在基层同志面前心存优越感,表现得“官气袭人”,这种现象在“实权部门”尤为明显;一些机关青年干部作风不实,把自己定位成“文件中转站”“工作传声筒”,不走基层不调研,动辄让下面填表格报数据,增加了基层负担。分析上述情况,调研组认为,部分机关青年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建设上之所以出现相关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原因。一是实践历练先天不足。初步统计,全市机关青年党员干部中“三门”干部比例偏高,有的单位甚至达到80%,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和群众工作能力存在天生短板。同时,市直部门、区县(市)、开发园区、高校国企之间的干部有序交流不足,导致青年干部岗位锻炼机会相对有限,经历阅历欠缺,高学历没有充分转化为高能力。二是政治教育存在短板。尽管近年来搭建了不少教育培训平台,但针对性、生动性还不够,一套方案教一班人,没能很好地从机关青年党员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出发来优化内容、创新载体,未能起到直抵人心的效果。一些年轻同志反映,党校教育互动式、体验式特点不够明显,真正管用的内容还不够充分。三是管理监督有盲点误区。一些制度规定精准性系统性有欠缺,影响了实操性。有的规定缺乏定量描述,标准相对模糊,难以“一把尺子量到底”。有同志反映,负面言行大多表现在“八小时外”,有一定隐蔽性,即时了解难度较大。此外,各部门干部信息的“壁垒”,也导致一些苗头性问题难以及时纠正。四是考核评价约束乏力。现在干部选拔对政治标准提...